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体会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路线图。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好落实好《决定》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找准着力点和主抓手,努力以点上突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要突出“宏观”与“微观”并重。与微观主体改革相比,文化管理体制这个宏观领域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两者并重推进是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工作以来,“十年磨一剑”,我们实现了阶段性任务告捷,完成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政府文化部门职能转变、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平台,实施了一系列为民惠民的文化民生工程,文化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当前改革已从“破冰期”进入了“深水区”,比较容易改的环节都已经改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改的、涉及深层次利益格局变动的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之“痛”方能推动实践裂变式发展。要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推动政府部门从“办”向“管”转变,一方面“该管的要坚决管住管好”,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模式和监管办法,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要把媒体管理纳入重要范畴,把网络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监管能力,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真正让网络空间晴朗起来。另一方面“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职能,对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真正“交下去”、“放下去”,通过购买服务、招标采购等形式让有能力的社会团体和中间机构参与文化建设,充分释放社会能量。同时,要按照“导向不变、阵地不丢”原则,遵循“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对近年来开展的微观主体改革组织“回头看”,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市场主体,使企业真正跃入市场经济的大江大河。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突出“做大”与“活小”并重。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是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就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拿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在落实中重点要抓好“一大一小”两篇文章。“做大”就是要统筹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基地),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跨界整合、兼并重组,推进改制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活小”就是要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支持各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下一步要以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做大民营文化企业规模总量,努力把千千万万的“小苗”育成“大树”,把“盆景”变为“风景”;要以推进转型升级提升民营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型业态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以制度创新增强民营文化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改变传统家族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推进内部治理结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创新,加快向现代企业跨越、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型。同时,要着力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模式,培育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拓宽文化品牌的传播渠道和展示空间,发展营销代理、评估鉴定、策划咨询等中介服务。要有效对接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千方百计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