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青壮年人口通过务工或上学流迁城镇,而农村留守老人却处于两难境地,进城或留守都将面临诸多生活难题,生存质量普遍降低。农村老人困境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也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政府、家庭和老年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做出正确的抉择。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农村留守老人;人口迁移;社会保障
现时代,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的热情推动下,中国正处于人口城镇化的加速时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37.7%,2011 年即达 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提高约 4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将超过 55%。
与人口城镇化齐头并进发展的是,人口老龄化也同样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1 年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 7.1%,2011 年达到 9.1%,提高了 2 个百分点。据预测,2015 年将达到 10%左右,2035 年之前将达到 20%。
然而,在人口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同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口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尴尬:子女进城上学了或打工了,农村老年人不但负担加重了,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等到能够进城了,由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大多数老年人很不适应城镇中的生活,生存质量并未改善。固守农村还是迁居城镇,成为老年人和子女无法回避的两难选择。因此,在人口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多数农村老年人将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将有一个阵痛过程。
一、现状描述
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后进入新一轮高潮。但无论是早期的盲目的短期流动形式,还是近年的有更多迁移倾向的城镇长期居住形式,农村留守老人总是迟于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成为最后进城的群体。但问题的核心尚不在这里,而在于无论农村老年人口是留守农村还是进城居住,他们的生存质量都不容乐观。
(一)留守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景况
1. 农村留守老人负担加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基本模式除了上学读书外,就是青壮年进城打工,父母和小孩留在农村。这样,农村家庭中的一切事务都留给了父母(多数为老年人),老年人不仅缺少了儿女的照料,生活负担还大大加重,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杜鹏等人的调查发现,与子女外出务工前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和家务劳动负担都有了明显的加重,他们自认为农业劳动负担加重的占 46.2%,认为减轻的只有 9.6%;认为家务劳动负担加重的占 44.4%,减轻的仅占 7.6%。
2.农村留守老人独居孤独感增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家庭小型化成为一种趋势和现实。家庭小型化就意味着子女成家后与父母的分户生活。但是,在农村的环境条件下,虽然父母与子女分户生活,但居住的距离并不远,平日里也时常碰面,沟通不断,生产、生活都还可以相互帮忙,相互关照。即便父母到了老年也多如此。然而,在子女外出务工特别是举家迁移后,情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留守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家庭。有调查表明,农村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子女外出务工前为 23.8%,务工后上升为 44.2%。也正是子女外出务工长期不归,有的甚至带走了孩子,留守老人的孤独感陡然加重,据同样的调查,农村老年人有孤独感的比重,子女外出务工前为 17%,务工后陡升到 50.8%。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