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的两难选择与破解对策 (3)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老人的两难选择与破解对策 (3)

2.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高。不可否认,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历来比城镇老年人高,但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后,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更是大大提高了。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为 36.4%,而城镇老年人仅为 0.27%;农村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参加劳动的比例仍超过 4%,而城镇老年人的比例已为零。两者的差别之大,令人惊叹!

3.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改革开放以前,空巢家庭几乎就是城市的专利。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中的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已超过城镇,成为普遍现象。有报告显示,城镇空巢家庭老人占城镇总人口的3.35%,而乡村占 4.26%。另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很多都是不定期的钟摆式城乡流动,实际上的空巢老人比例还要大。

4.农村老年人有孤独感的比例高。由于农村空巢老人多,加之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外出子女回家少,与父母联系少,致使老年人口中有孤独感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2000 年调查,城市老年人有孤独感的占 23.8%,而农村的比例则高达35.1%; 2006 年的追踪调查,城市老年人有孤独感的占 20.82%,而农村仍高达 34.4%,城乡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二、演变解析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镇化进程,除了城市快速扩张中将周边吞并入城市,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外,大部分远离城镇的农村人口城镇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进城务工,继而定居;二是通过考取大学,进城读书,继而工作并定居。农村老年人口就是在这两种形式的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被逐步边缘化的。

(一)子女进城务工形式的老年人生存状态演变

考察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直到在城市定居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准备期、钟摆期、钟摆后期、迁居期。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也就是随着这四个时期而变化的。早期的准备期,也就是传统的农村田园生活即将被打破的时期。农村老年人在这个时期典型的生活状态就是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安享天伦之乐。到了钟摆期和钟摆后期,子女长期外出务工,一年中极少回乡,这些外出打工的子女早期也将妻子孩子留在农村,后期逐渐将妻子孩子也带进城。这样,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演变轨迹就成了帮着子女耕种责任田,再到全部承担;帮着媳妇照看孩子,再到单独带孩子。最后农村中的全部生产、生活等事务都落在了老年人的肩上,从此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就被彻底改变。而到了迁居期,子女在城里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户籍政策不断放宽,城镇保障房开始向农民工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村进城务工者在城镇落户定居。这个时期的老年人才真正进入孤独而尴尬的困境———继续留居农村,虽有熟悉的环境和邻居老友,但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孤独而困难;随子女进城,虽生活条件改善,但环境不适应,新的孤独和矛盾产生,幸福生活并没有降临———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下降。

(二)子女进城读书形式的老年人生存状态演变

子女进城读书上大学,是所有农村父母的期盼甚至奢望。为了这份期盼,做父母的总是心甘情愿地无私付出,直到最终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时仍旧无怨无悔。

读书进城渠道的城镇化过程也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准备期或依赖期、钟摆期或依赖后期、居留期或脱离期、迁居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城镇化形式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殊途同归的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