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期,实际上就是子女一切都依赖于父母的时期。这个时期子女大都在本地学校读中小学,父母尚未进入老年,但此时他们是满怀希冀地辛勤劳作,无怨无悔地付出,期盼着子女能够考取大学,进城读书,最终脱离农村,在城市里体面地工作。子女考取大学后即进入钟摆期或依赖后期。所谓钟摆期,是指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在城里的学校与农村老家钟摆式地往返走动。所谓的依赖后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子女仍然以依赖父母为主,但逐步通过打工获得一些收入,并在大学毕业后开始有收入逐渐进入自理期。这个时期对于父母而言,由于子女上学后的高额学费和生活学习支出,父母的负担陡然加重,但他们仍然是省吃俭用,辛勤劳作,满怀期望地为上学的子女筹措学费。到了居留期,子女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开始在城市中工作或打工,虽然收入尚不稳定,但基本可以自理,开始脱离父母的供养和庇护。而父母此时仍然在农村劳作,并逐渐进入老年。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孤独感也渐渐产生,负面的心理感受渐增。到了迁居期,子女在城中结婚生子,安家定居。这时需要父母(一般是母亲)进城帮他们带孩子,形成了父母两地分居的状态。这个时期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打工进城的迁居期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即无论进城还是留居农村,都面临孤独而矛盾的困境。
(三)两种城镇化形式的差别
虽然两种城镇化形式的发展结果大体相同,特别是对老年人而言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但两种形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一是期望值不同。进城打工是一种近乎无奈的选择,前景是难以预料的,父母对此并不抱多大期望。而上大学则不同,对前景的预期是非常美好的,父母是满怀希冀地供养和支持着孩子。二是预期不同。进城打工,父母和子女对未来的去向基本上都放在最终还要回农村老家上,而进城上学则是父母和子女都抱着未来将在城市中定居生活的预期。三是结果上的差别。虽然两者都有进城定居的机会,但总体而言,前者的机会要比后者小得多,且障碍和困难也大得多, 50发展的潜力也要小很多。这样的差别对作为父母的老年人而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
三、对策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而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老年人对于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不适应性,我们要解决的也就是将这种不适应性对老年人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让农村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城镇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政府、家庭和老年人三个层面的综合决策。
(一)政府决策
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流动人口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纳入政府关注的视野和工作范畴,在制度安排上给农村老年人口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第二,制定家庭迁移支持政策。即在对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相关户籍政策上,要重视制定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家庭整体迁移决策,让愿意进城的老年人能够顺利地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
第三,城镇的保障房要向到城镇定居的农村人口开放,并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扶持,让进城务工者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屋,同时能够给进城老年人提供一个舒服的家,缓解他们进城后的不适应性。
第四,加快农村老年人与城镇老年人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进程。包括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和衔接、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一和衔接、城乡低保的统一和衔接、城乡老年人福利与救助的统一和衔接等。这样就可以使农村老年人进城后能够方便、及时地享受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对他们的佑护,使他们在城镇中能够减轻基本生活保障的压力。
第五,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社区养老环境建设和养老条件的完善。一方面建设好城市社区,让进城老年人有一个住得下、待得住、感觉良好、心情舒畅、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建设好农村社区,注重农村社区养老机制的培育,给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具体的帮助,有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