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吃空饷”的背后有何隐情?
“吃空饷”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但“被吃空饷”笔者还是头一次听说,最开始看到此新闻时,笔者觉得“吃空饷”有什么不好呢,有钱拿还不用上班,这种单位支持白吃白拿,何乐而不为呢?怎么还要将单位告上法庭呢?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心没好报”!好多人做梦都梦不到呢?然而事实不是如此,李某称“被吃空饷”是单位故意所为,单位在未安排具体工作内容情况下,称其违反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和制度,剥夺原告劳动权利的违法行为,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长期浪费。通过这样无中生有考核不合格的手段将其解聘。如果事实真是如此,笔者认为,此单位太不应该了,不管李某犯了何种错误,令其改正便是。然而采用这种手段将其解聘,实在不应该是一个政府部门所为。
一个单位部门应该采用公平公正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有错必罚,有功必奖,一切按照纪律、政策及法律法规办事,而不是直接将其“打入冷宫”,任其“自生自灭”,最后采用“阴险的招式”将其踢走。 现如今,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职能职责,就冲着李某这份想工作、积极工作的态度,就是值得肯定的。笔者希望,不管李某所犯何错误,还请有关部门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公平公正解决此事,而不是要闹得直接对簿公堂。
因“被吃空饷”起诉单位尴尬了谁
在职员工“无事可做”等待退休现象并非凤毛麟角,从某种程度来讲,至上而下都普遍存在,越是在基层这种现象越为明显。在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种“尴尬”,一边是缺编缺人手没人干活,另一边是不干活白拿着钱,“冰火两重天”的情形显而易见。然而老李却对这种“隐形福利”不屑一顾,因不甘心“被吃空饷”,一纸诉状将单位告到了法庭。这还不足以让偷奸取巧的吃空饷“蛀虫”尴尬吗?
“吃空饷”不仅是国家财政的损失,也是对于人才的一种浪费。“吃空饷”现象是制度的缺失、权力的失衡以及一些以“混”谋求暂时职位安稳之人所共同造成的。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吃空饷”趋之若鹜。人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需求,都应享受到基本的劳动幸福感,尤其临退人员们更需要心灵的安慰。这种现象暴露出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诸多问题。人空着而单位工作却能正常开展,这本身就说明单位机构臃肿,存在人浮于事现象,造成财政经费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工作安排如此随意,显然是单位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健全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
“吃空饷”者让人恨,“被吃空饷”者让人怜。要想力挽狂澜改变现状,还需对编制的漏洞问题对症下药,把想干事、有能力干事的人吸收进来,加强财政和人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淡化内部管理的色彩。同时,对于“吃空饷”,空占其位的人,应该加大对单位与个人合谋骗取“空饷”的惩处力度,不仅要让有关当事人“吃不了兜着走”,更要让那些为个人和单位“吃空饷”提供便利的官员受到法律严惩。筑好吃空饷的防护墙,让想“吃空饷”的“蛀虫”无孔可钻。同时也不要浇灭员工积极向上的奋斗热情,让有事业心的好同志得以更好地立足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价值。
从老李“被吃空饷”看事业单位改革之迫
见过太多“吃空饷”的,这“被吃空饷”还是头回听说。在外人看来,老李放着清福不享,居然和单位打起官司要求干活,匪夷所思。经过审理,杭州上城区法院驳回了老李的诉讼请求,理由是“安排工作属于单位内部事宜,法院无权干涉单位用人自主权”。至此,这起荒诞的“被吃空饷”官司似乎要暂告一段落,不过我们却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冷笑话。
2005年,中编办专门组织各地清理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的吃空饷者。巧合的是,老李就是在同一年调入现工作单位,至今长达8年时间和单位日常工作脱离状态,除了年终考核奖比同事少之外,基本工资一分不差。对于老李的“被吃空饷”,上级部门究竟知不知道?如果不是当事人主动打官司,这种现象恐怕会一直相安无事持续下去。没有关系的尚可享受被吃空饷的“待遇”,难以想象又有多少手眼通天者,凭借与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关联,乐颠颠地过着白拿工资不干活的逍遥日子。
眼下,机关事业单位俨然成为“吃空饷”重灾区。此前有媒体报道,为陪孩子在大城市读书,内蒙古某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去上班,工资照拿。更有甚者,山东济宁任城区种子公司多数干部从2007年就不再上班,集体吃空饷长达6年,职工拿着财政工资,却一门心思在家搞副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