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事业单位没有和公务员一样实行“逢进必考”,一些人便可以走后门托关系,安排到事业单位工作;同时,编制管理的不透明,也使得一些事业单位可以随意招录人员,甚至巧立名目,因人定岗,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此外,缺乏科学规范的人事管理也难辞其咎。这起事件中的一个细节就是有力例证。一年前,单位曾给老李开具了前一年度考核为“不合格”的意见。经老李申请人事争议仲裁后,他的考核又被改为“基本合格”。严肃的人事考核,竟然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如同儿戏。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之混乱虚置,可见一斑。
无论是吃空饷,还是被吃空饷,都严重损害了机关事业单位的形象,增加了财政负担,引发分配不公,滋生腐败行为。必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尽快消除滋生空饷的土壤。其一,严格按照部门职能和工作需求,按需设岗,因岗定编,编制和人员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正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所言,“一个服务型政府,有义务让公众知道是‘谁’在这个岗位上为其服务。”其二,规范事业单位管理,在“入口关”,逢进必考,公平公正,避免冗岗虚职;在“出口关”,认真实行绩效考核,邀请第三方机构介入,真正激活淘汰机制,增强危机意识。其三,加快转变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自收自支企业,通过企业化管理彻底解决拿公家钱种自家田的现象。
【启示与思考】
人人都有被社会认可的需求,都应享受到基本的劳动幸福感,尤其临退人员们更需要心灵的安慰。“被吃空饷”,使其游离于群体之外,既是浪费国家财政,也是对职工基本工作权的剥夺。让一个人做不喜欢不能做的工作,不仅难以做好,对本人也是一种心灵折磨。何况,单位给老李两次安排的工作都非其擅长,已经违背了“人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基本用人要求。而随意安排工作,与《行政事业单位用人管理条例》中“聘用合同期限内调整岗位应对聘用合同的相关内容作出相应变更”之规定也显然龃龉。不管不顾,嘴一张,就用调岗或者“搁置”打发,让老李“吃好果子”,这显然是主观故意,既有挟私报复之恶意,更是一种职场冷暴力。
“被吃空饷”暴露出目前事业单位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者,人空着而单位工作却能正常开展,这本身就说明单位机构臃肿,存在人浮于事现象,造成财政经费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了事业单位的现状。这次中央对事业单位花大力气进行改革正是基于这个原因。二者,工作安排如此随意,显然是单位内部管理存在漏洞,缺乏健全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事业单位当然有人事安排自主权,但自主权并非没有边界。这个边界就是看是否科学合理和善待职工。让信息开发者去搞调研,连考评“合格不合格”都能一人说了算,这哪里有一丝科学与善待?
“被吃空饷”这种漠视职工权益现象,是事业单位内部用工制度缺乏法律规范的后遗症。没有规制可循,权力就有了张狂发挥的天地。而对权力越是退让,容忍“被吃空饷”这种漠视职工权益的现象,就越助长其戾气,导致家长制作风日盛,让“家长”们有了恣意使用下三滥阴招的资本。在这点上,老李已不仅仅是在维护自身权益,更是为“老李”们讨回公道,其行为值得点赞。
杭州这起员工状告自己吃空饷事件,除了反映出事业单位内部用工制度缺乏法律的规范外,其另一启示其实是:虽然治理吃空饷是系统性的工程,治理不可一日速成,但完全可以先从编制本身的公开入手。一个简单的反问是,倘若事业单位的编制数、岗位职责与薪酬发放都是为社会公众所知晓的,那么无论是简单外包还是吃空饷都会变得不那么容易。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