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波:

张小波:"三员一长"的80后村官(2)

核心提示:50多年前,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昌珠镇克松村诞生了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5年前,这里又迎来了一位大学生“村官”。谁能想到,一个建筑专业毕业生最后成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员,还担任着这片红色土地的补习员、讲解员、话剧团副团长。他就是被人们称为“三员一长”的“80后村官”、克松居委会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小波。

克松居委会地处城郊,交通便利,具备成为山南重镇泽当镇“后菜园”的绝对优势,张小波决心打造绿色经济。

建棚容易种菜难。高原气候对蔬菜种植要求很高,克松居委会没有种蔬菜的传统,而张小波之前也没学过农业技术。大棚建好了,种什么?谁来种?如何种?成了摆在张小波面前的难题。

“我让他选了10名年轻人到拉萨的蔬菜大棚学习。”边巴次仁说,考虑到居委会资金困难,没法解决住宿等问题,张小波就和大家在拉萨蔬菜基地的空房里打起了地铺。

回到居委会,张小波专门买来蔬菜种植资料,白天泡大棚,晚上泡书海。经过大半年的试验,看到大棚里红艳艳的西红柿,白生生的大萝卜,绿油油的青菜,村民们开心地笑了。

随后,克松居委会蔬菜瓜果花卉专业协会、克松德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克松仁青农机具经销专业合作社先后挂牌成立,农牧民户均增收上万元,不少村民还成了种植能手。

利用红色资源,转型讲解员和副团长

“贵族的太阳落下去了,我们的太阳升上来了”,这是克松人最爱的歌谣。1959年克松成立了西藏第一个农民协会和西藏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拉开了百万农奴摧毁封建农奴制度的民主改革序幕。

“西藏再没有第二个地方像克松这么有红色特点了。”张小波把克松的红色资源当成宝贝,收集史料,协助制订《克松居委会红色旅游民俗文化村规划方案》,并根据6位见证克松庄园兴衰的老人的回忆,绘制出克松庄园的原貌图纸,参与建设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陈列馆。

“过去农奴身体虽由父母所生,却被官家占有,纵有身体和生命,却没有做主的权利。”像这样的话,张小波已经说了近2000次,担任陈列馆讲解员的他,在宣讲中更增强了对百姓的责任感。

村民根宗和张小波的接触源自话剧《农奴泪》。2009年,张小波在与群众谈心中偶然得知,1968年克松人曾自编自演过一部反映农奴生活的话剧。张小波意识到恢复这部话剧的重要性,很快找到几位当年参与排演的老人整理台词。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11年3月25日,《农奴泪》在克松居委会“庆祝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设立3周年”活动中首演,随后登上了西藏乃至全国的舞台。

“这离不开我们话剧团副团长小波的付出啊!”村民达瓦说。

2011年,张小波任期结束,村民们集体向上级组织部门提出申请,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做好居委会的“三员一长”。张小波说,要继续在农村基层的熔炉里磨炼自己。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