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语言贿赂”乃是一些人的常态,究其根源,就在于有人喜欢、愿者上钩,“官”念扭曲、私心太重。如果各级领导干部对那些擅长于察言观色、掷人下怀、卑恭折节、趋炎附势的“溜”“拍”之徒不予买账,尤其不让他们捞到“油水”、得到好处,“语言贿赂”就不会有市场,搞这种贿赂的人也会大为减少。因此,警惕和反对“语言贿赂”,领导干部要从思想上筑牢拒“谀”防“俗”的堤防,多在慎“言”上下功夫。
奉承面前慎“甜言”。“说得比唱得好听”,即“甜言”。喜欢坐轿子、听赞歌的人往往易接受这种“甜言”,自以为言之不怍,没啥没啥,何不笑纳。其实大谬不然。因为喜欢别人奉承,常常会头脑发热、忘乎所以,甚至受骗上当,严重时还可能招来或大或小的工作失误,或多或少的名誉损害。现实中,那些因头脑发热而头晕、头晕而智昏、智昏而误断、误断而误事、误事而误民者,屡见不鲜,其害大也。古人说,“巧言乱德”。要看到“拍马”者最终目的是为了“骑马”,奉承你的人并不是真正佩服你、支持你,只不过是以此作为诱饵,旨在“请君入瓮”,为其所用,捞取自己的实惠而已,一旦目的达到,就会一反常态、一脚踢开,去追随与其利害关系更大的人,是典型的投机分子、势利小人。当然,这种人更谈不上有什么群众观念、宗旨意识。因此,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要做到“甜言”面前不飘飘然,“蜜语”声中不昏昏然,极其重要的一条是:逆耳之言常听,阿谀奉承当忌。否则就会良莠不辨、好坏不分,让心术不正的人钻了空子。
“客气”面前慎“俗言”。唯唯诺诺、应声附和,即“俗言”。顺着、宠着,捧着、迎着,哄着、抬着,往往是上级对下级、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相互讨好、彼此吹捧的“客气”行为。这种行为背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表面上看似和谐、一团和气,实际上是一种庸俗的客气,于是便出现了“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之类的“俗言”现象。其实,在“俗言”面前,不妨学学两位老夫子。孔子对那些能说会道、夸夸其谈,口若悬河、口碑庸俗的人没有好印象,毫不留情地说他们“巧言令色,鲜矣仁”。相反他觉得“刚毅木讷近仁”,倡导“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强调对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由此才能达到脱俗的境界。荀子更有精辟的见解,他说:“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嘴上说得漂亮、客客气气,而行动上则俗不可耐、为非作歹,这种人是国家的妖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慎俗。共产党人应该比古人有更强的慎俗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对假客气的人不“客气”,面对“俗言”而不俗气。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