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面前慎“假言”。大言不惭、表里不一,即“假言”。不论是口头汇报还是书面汇报,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事实真相,有喜报喜,有忧报忧。然而,“汇报”也有真假与表里之别。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人把追求“汇报效应”作为向领导套近乎的一种语言“贿道”。言行之间说是投“桃”,实际报“李”;说是扬红,实际行黑。这种“言行不一”“表里有别”“当面巧言”“背后令色”,尽管各自表现的程度不同,却是“语言贿赂”者的共同特点。作为党员干部,不仅要经受住金钱、美色的考验,还要过好辨别言辞真假、拒绝“语言贿赂”的“汇报”关。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认识汇报人时,必须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研究其行为及其本性,尤其要察其“汇报”的表里是否一致。或许这是观察鉴定汇报人言行的一个难点,因此就不能仅评一时一事判断汇报人的品行与人格,要看其全部历史、全部工作和生活。特别越是居高位、掌大权的人,对借“汇报”之名行“语言贿赂”之实者,就越是应该持以戒心、严加分辨。
“排场”面前慎“陈言”。贪大求全、套话连篇,即“陈言”。凡“语言贿赂”者必讲“语言的排场”。其表现:一是贪长。认为只有长讲话、长文章才能显示出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因而不管事情大小,讲起形势来,从国际、国内讲到当地;谈起对策来,从宏观、中观说到微观;再加一些政治术语,添上一堆套话陈话,使劲往长了抻。二是贪全。面面俱到、穿靴戴帽,生怕漏掉什么,于是“第一、第二、第三”连下去,“一是、二是、三是”是不完,“首先、其次、再次”接着讲,“一回顾、二展望、三要求”继续说,一要“提高认识”、二要“加强领导”、三要“狠抓落实”、四要“协调配合”等之妙笔生花不止……如此这般,若不加以防备,就会落入写手圈套,其结果就像“墙上芦苇”“山间竹笋”“懒婆娘的裹脚布”,成为向不良文风“开炮”的对象。所以,当有人企图用语言眩人视听,用陈言抬举自己时,不妨反躬自问其居心何在,从中看到问题的另一面,真正做到“修辞者、立言也,去其伪、立其诚”。只有这样,才能“唯陈言之务去”,从而接近真理、认识真理、说出真理。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办公厅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