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改革教训看中国改革的无比正确

从苏联改革教训看中国改革的无比正确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而是个深刻的利益再调整过程,必然涉及“动了谁的奶酪”问题。在当前社会分化加大、凝聚共识越来越难的背景下,深化改革首要任务就是解决“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及“依靠谁,为了谁”的改革方向问题。前苏联改革就是因为没能把握好这点,最终全面失败。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但也在关键问题上牢牢守住了底线。

首先,守住了意识形态底线。“举什么旗”直接决定“走什么路”。一旦指导思想出问题,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导致社会主义事业受损,乃至国家解体。“意识形态”“阶级专政”这些东西,听起来远不如“人性”“人道”等字眼舒服顺耳,但却是行之有效的逆耳忠言,和无往不利的苦口良药。然而,不是所有领导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苏联之所以最终在改革中解体,首先就是意识形态领域出了问题。赫鲁晓夫时期,用“全民党”思想取代“无产阶级政党”概念,这种对苏联共产党的再定位,偏离了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并开启了苏联共产党转向“权贵化”的大门。戈尔巴乔夫更加离谱,干脆将利益诉求主体从本民族扩大至全人类,提出“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并大肆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实际是暗示,对人民民主和对极少数敌人的专政“不人道”“不民主”,并把对极少数人的无产阶级专政,偷换为对绝大多数人的资产阶级专政。哲学的贫困和指导思想的日趋庸俗化,导致苏联改革“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变成“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伯恩斯坦语),最终歧路亡羊,用最宝贵的东西换取最廉价的东西。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则守住了意识形态底线。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强调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85年又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将四项基本原则放到与改革开放同等重要的位置。1991年10月,邓小平在总结苏联解体教训时又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坏事变成好事,再把这样的好事变成传统,永远丢不得祖宗,这个祖宗就是马克思主义”。而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即,新一轮改革的基本方向仍然是社会主义方向,指导原则仍是马克思主义。这种对意识形态底线的坚守,意味着中国的新一轮改革不会出现方向性和战略性错误。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