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们追过的那些热词(2)

2013年,我们追过的那些热词(2)

②网络世界

装点得一派热闹

尽管今年,许多网络热词让人“不明觉厉”,但这些新语依旧犀利、新锐、有趣,亦紧贴时代潮流,与时事息息相关。

今年最火的词,莫过于“土豪”,国人对“土豪”,既冷嘲热讽骂,又羡慕嫉妒恨。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于长江看来,“土豪”的火热,恰恰与这种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失衡有关,“网民调侃、讽刺的对象不仅是‘土豪’,更是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与贫富差距的现状。”

“对‘土豪’的嘲讽本身就是一种建设性力量,促使国人减少对物质的盲目崇拜,提高精神文化修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补充。

回忆近一两年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也许已经不再是一个个长句子似的新闻标题,而是只有寥寥数字的词语——“十面霾伏”当空,“屌丝”自嘲,“光盘行动”深入人心,“好声音”的坚持梦想余温未退,“爸爸去哪儿”的温馨亲情闪亮登场,更有层出不穷的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浓缩词语把网络世界装点得一派热闹。

正如资深媒体人袁跃兴所说,“从网络流行的热词中,我们可以窥见时代生活的镜像,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应社会的神经”,网络热词记录下了我们的沉思以及时代生活的点滴。人们借由简洁俏皮、调侃戏谑的词语表现适度的无奈和愤怒,用一个个幽默的隐喻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思考。

③热词源于

真实多变生活

给力、山寨、雷人、宅女、月光族、PM2.5……这些原本被视作“玩笑话”的网络流行语,如今不仅融入寻常对话间,更“登堂入室”,进入汉语词典。那么这些新词,究竟从何而来?又缘何如此风靡?

追根溯源,多样、变化的现实生活是互联网热词生发的土壤。2010年以来,大蒜、生姜价格一路暴涨,“蒜你狠”、“姜你军”等新词由此产生。“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带有新生时代烙印的心理特征陆续显现,但在现有语言中根本找不到适合的表达词汇,一些特定的网络热词由此进入现实的社交世界。”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胡翼青说,“就像‘人艰不拆’,你能在现有汉语中找到表达类似情感更准确的词吗?”

而新媒体时代,传播平台的多元、高速,是词汇表刷新的最大助力。2009年微博横空出世,作家、语词收藏人黄集伟将它看作为“即时信息分享系统”,推动网络语言驶进发展快车道。网络热词的传播不再拘泥于博客、论坛、贴吧等“小地盘”,而进入了全民关注的“大操场”。之后,人人、微信等相继诞生并广受热捧,笔记本、智能机、Ipad成为青年人的“新三大件”,每个人都是造词人和传诵者,新鲜表达层出不穷,网友笑称“网上方一瞬,热词已千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