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们追过的那些热词(3)

2013年,我们追过的那些热词(3)

透过小小的热词,也足以窥见民众的大智慧和大幽默。如“喜大普奔”,糅合了“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常用词,生动表达了极度的激动之情。“这反映出国人在使用汉语词汇时较以往更加活泼诙谐、开拓创新,同时也意味着主流媒体话语的民主化,话语权利走向平等与对称。”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周洪波说。

近年来,中国的网络新语频频走出国门,据全球语言监督机构统计,自1994年起加入英语的新词汇中,“中文借用词”以5%-20%的贡献比例独占鳌头。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魏崇新认为,这根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当更多英语使用者来到中国或在生活中与中国密切接触时,中英互相渗透便是自然趋势。”

④呼唤更多

积极正能量热词

在全球互联的网络时代,网络流行语并非中国独有,而在各国流行。德国青年组词“水平凌波舞(Niveaulimbo)”,寓意“越来越糟”;美国学生创造“数码囚禁(Digitally Grounded)”,形容“受到家长惩罚、无法接触网络”的状态;而在日本,“原来如此,不是〇〇么”句式的使用频率,和中国网友的“神马都是浮云”不相上下……

带有“非主流”色彩的网络热词成为主流,有人担忧会冲击严肃的语言环境。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不以为然,“时代发展,社会变迁,智慧表达的空间越来越多,语言的表达方式跟着变化,这非常正常。”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漆永祥也表示:“不用替网上的新词语操心,有些词现在很火,两周后可能就没了踪影。像原来用数字表达意思,88是拜拜,520是我爱你,在90后、00后看来是老土。语言形成是大浪淘沙的过程,干净、合适、生命力强的词才能经过时间考验留下来。” 因此,要想语言保持活力,就得自信收纳,让自然规则去选择。

如今,中国在影响世界,世界在关注中国。我们对外“出口”汉语,已不局限于Pipa(琵琶)、Erhu (二胡)等传统文化,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球语言监测机构主席保罗·帕亚克认为,中文作为英语全球化的重要驱动力,其影响力在整个21世纪将会一直持续。此时,我们要思考,中国应当向世界展示、贡献怎样的文化呢?

典型的例子,有“Free individual travel”(自由行),这种新行的旅行方式反映了“腰包渐鼓”的中国人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愉悦和享受,得到了外媒积极的评价;有“Taikonaut”(中国宇航员),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在内,是中国航天技术为世界公认的见证。“一种语言要融入世界语言体系,本身应作为一种载体,蕴藏最丰饶的文学、最先进的文化、最优秀的文明。中国需要更多像‘Taikonaut’这样积极的、有分量的热词。”文化评论员陈佳冉说。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