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验研究中确立“问题”

在经验研究中确立“问题”

经验研究从根本上是要厘清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做田野的人,都知道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理论提炼)是一项具体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却常常忽视将既有理论还原为经验现象,同样是田野工作的要义。因此,一个好的经验研究者,不仅要有好的理性思维,还要有丰富的感性思维,如此,才能去除朴素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问题的产生:田野的灵感

田野的灵感强调任何一项研究的问题意识应来源于田野经验。以村庄研究为例,需强调“村庄之中提问题、现象之间找关联”,前者指的是问题意识只能来源于经验本身,后者则强调经验并不是孤立的、片面的现象或材料,而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多个现象的集合。这与一般意义上的规范研究有很大不同,并非首先强调理论对话、认为问题意识来源于在既有理论脉络中发现其空白或不足。站在后者立场上的研究者很容易认为田野的灵感只是一种朴素经验主义。但真正的经验研究既反对教条主义,唯西方理论是从,也反对朴素经验主义,把片面的、外部的现象当作本质的、整体的经验。

如何才能避免经验研究中的朴素经验主义?田野工作者大概都有一个共识,经验研究从来不是纯粹的“科学”研究,研究者的主观意识无法与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完全隔离,恰恰相反,为了获取理性认识,需要主客观之间的深度互动。具有丰富经验的田野工作者大概也认同,研究者在田野中的“顿悟”,抑或经验的“质感”对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顿悟”或“质感”正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真实表现,因为研究者将感觉到的经验现象重复了多次,以至于可以对田野中的现象和材料做出不假思索的判断。

在对经验的理解上,教条主义者本质上也是朴素经验主义者,因为教条主义者往往假借“理性认识”代替直接认识。对于经验研究者而言,将自己浸泡在田野中以获取对经验现象的直接认识,以至于形成经验的“质感”,是一项基本技能。唯其如此,才能形成理论的现象还原能力。“实践出真知”有两个内涵,一是任何理性认识都发源于直接经验,二是任何理性认识都要还原成感性认识,在与新的经验现象互动中检验其适用性。带着理论的有色眼镜进行经验研究,导致理论切割了现象之间的内部联系,将片面的现象当作整体,用现象间的外部联系代替内部联系,既阻碍了从直接经验中形成判断的可能性,也忽略了既有理论的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