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调整完善宏观经济政策,成功应对了短缺经济条件下投资消费双膨胀导致的经济过热和严重通货膨胀、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经济下滑和通货紧缩趋势、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造成的严重冲击,以及重大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等重大突发事件,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了经济大起大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的历史性成就。实践证明,只有在发展现代市场体系的同时不断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才能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
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需求不振的情况可能长期存在,科技大变革和新的产业仍在孕育之中,主要发达国家主权债务问题积重难返,全球投资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强化趋势;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实施制造业回归,围绕市场、能源资源的争夺和气候环境等方面的斗争更加激烈,影响国内经济稳定运行的外部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艰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面临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等多种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受到人才、技术、创新能力等诸多掣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现代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约束强化。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只有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和水平,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科学的宏观调控呼唤更加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立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科学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理论和经验,初步构建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计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产业政策、价格政策等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基本框架。但也要看到,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体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居民生活改善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指标仍然不足,市场化调控工具尚不完善,行政干预手段使用仍然较多,统筹协调作用有待加强,政策之间效果抵消或负面效应叠加时有发生,调控决策及其实施的规范化、机制化建设滞后,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法律保障和权威性、执行力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随着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不断增强、宏观调控实践不断丰富,现有宏观调控体系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