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表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对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如果降低GDP权重,那么降多少?其他指标怎么量化?教育、医疗、环保等分配比重怎么设定?这些都需科学测算。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我国考核一直强调GDP,是政府的利益结构决定的,有了GDP,才有财税、就业,未来考核如果不追求GDP,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各级政府的利益基础要与GDP适度脱钩,要对地方政府的责任界限梳理和划分,明确财权与事权,否则不可能调整到位。在弱化GDP时,对地方干部考核手段更多元一些,改变当前地方政府过于干预生产、破坏环境、加速能源消耗,以实现简单就业的现状。
盲目举债留烂账要追责
据中国广播网报道,《通知》也指出,要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认为,这对当前各地方举债发展的现象提出了约束性的要求。
辛鸣表示,这几年来,一些地方政府和一些干部为了取得政绩,尤其是为了立竿见影看得见的政绩面子工程,他们借了很多钱来搞建设,而且这个钱借来之后搞出来的建设将来不能把这个钱还了,而且这些干部也根本不考虑,这个钱借了以后能不能还。结果是只管借债不管还债。这几年来,地方政府的债务包袱越背越重,这种现象可能引发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不以GDP论英雄才能根除盲目举债
这是领导干部考核不以GDP论英雄首次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文件之中。这里牵扯到一个如何看待GDP的问题。GDP是一国经济总产出量最全面的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最重要、最直接的指标,是宏观经济政策观察与决策依据的首要指标。GDP指标变动背后是国民总产出量、就业状况和居民收入情况等重要经济指标的走势情况。但GDP统计最少有两个遗漏项目:一是遗漏了非市场性活动;二是遗漏了环境破坏等外部性活动。
长期以来,我们在GDP指标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对各级政府考核唯GDP论英雄,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顾环境破坏的外部成本,盲目推动GDP增长;不顾资源能源破坏浪费,换取GDP光鲜数据。一边推高经济金融风险,浪费土地资源,另一边垒高GDP数据,为的是戴大官帽。其中一个危害性最大举措就是盲目举债发展。
2009年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增长61.92%。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地方政府大肆举债发展,说到底还是唯GDP政绩观在作怪。从政府政绩考核和领导干部任用上扭转唯GDP论英雄考核体系,抓住了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消除盲目举债发展的治本之策。
这里面有两个重点需要强调。首先,不是不要GDP考核,而是不要唯GDP论英雄,“选人用人不能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论英雄”,关键在于深刻理解“唯”和“不能简单”二者的区别。含金量高的GDP、投入产出量高的GDP、带动就业量大的GDP、发展成本低与代价小的GDP,多多益善。这就要求必须尽快制定科学的GDP考核指标体系,将污染的外部性成本从GDP总量中剔除出来等。
其次,正确看待政府负债。个人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消费和投资以及净出口是GDP的四大组成部分。一个有活力、有效益、较为科学的GDP拉动方式是个人消费占到GDP70%左右、私人投资占GDP18%左右、政府消费和投资占10%左右。政府消费和投资主要以财政支出、转移支付等方式,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收入包括一定规模的负债。而这种负债一般是发行国债以及其他各类债券形式筹措,这种负债风险较为分散,而不是像地方政府直接向银行举债或者通过信托等融资平台借债。
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把政府负债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完全必要。关键在于要按照《通知》要求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考核”的具体办法和指标体系,给抓好落实奠定扎实基础。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