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春运期间因为购票难、个人行程有更大不确定性等因素,改签退票的情况会比较多。据媒体报道,2013年春运期间仅北京日均就有5万退票“回炉”。大量退票,确实会给铁路部门工作带来一定影响。但从旅客角度来说,退票通常有不得已的因素,即便提高退票费,也起不到多少威慑作用,反会可能因为“早退晚退一个样”,不到最后关头不退票,进而影响退票“回炉”销售,从而导致“多输”。
此外,“新政”中还有一个瑕疵,是保留了网络和电话购票提前两天的“特权”。前两年,媒体不止一次报道过,一些农民工因为不太会使用网络和电话来订票,半夜去售票点排队。在网络和电话可提前两天买票的情况下,这些排队购票者当然更加没有“竞争力”。
铁路部门解释,这是希望引导更多人使用新的购票方式。但经过这么长时间普及,只要会上网或用电话订票的,肯定会优先采用。从公平的角度说,不如取消那两天时间差,让那些只能深夜去排队的购票者,多一点希望。
铁路部门起码要尽力避免因政策不合理而给旅客增加负担或加深不公平感。就此角度而言,尤其是统一上调退票费的“新政”,大可商榷。春运购票尚未开始,但愿铁路部门能倾听不同意见,及时调整一些不合理的规定。
涨退票费就能遏制“占票族”和“黄牛”?
春运期间退票收取20%退票费,把前不久刚实行并处争议中的阶梯退票手续费给推翻了,不管春运结束后,退票手续费怎么收取,原本被指“变相涨价”的行为是不是真正的走向市场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验证。
2013年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现状并未得到改观,并且在不少地方还出现大量的退票现象。于是,“占票族”成了铁路售票运行的一大头疼问题,再加上“黄牛”的挠乱秩序,春运售票秩序受到不少影响。打击“黄牛”,遏制“占票族”,都是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但是,“黄牛”倒票属于违法,而“占票”只能说是一种可以理解,但不能提倡的有点非道德的行为,因为,有人“占票”就有人买不到票,并且大量退票就无形中增加了铁路部门的工作量。
目前,铁路总公司做了不少准备,为春运工作作出了努力。比如购票支付增加支付宝,比如新版网站自带“抢票”功能,比如推出“铁路12306”手机购票客户端,这些为方便旅客购票方面的改进具有积极意义,但新措施会不会出现新问题,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只是,这春运期间的20%退票费,其幅度有点过大,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在实名制的大背景下,“占票”现象的出现主要还是源于铁路售票规定的一些规则漏洞。抛开,“一票难求”的原因,铁路方面完全可以在每个人购票数量做出一定额限制。光靠涨手续费,难以遏制“占票”行为,在紧俏线路,回家迫切的心情之下,效果可能并不会那么明显。
引导旅客增强购票的计划性,就更要完善购票规定,更要做好春运购票秩序的维护。打击“黄牛”的倒票行为,维护春运秩序,一直是春运工作的重点之一。为了应对“黄牛”,铁路部门做了很多的努力,虽说有很大的改观,但很难进行根本的遏制。打击“黄牛”必须从内部监管的完善做起,仅凭“黄牛”的“人海战术”,“钻空子”等行为,并不能有太大的收获,怕的就是“内外勾结”的违法行为出现。收取20%退票费,并不能给“黄牛”的利益带来多大的触动,相反“黄牛”只会把这些“成本”转嫁给真正急需的旅客。
铁路要真正从政企分开走向市场,需要时间,更需要把铁路总公司当做企业运作。涨价或者“变相涨价”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市场的调控手段必须提高服务质量,稳定市场秩序才能求稳定的市场利益。再说,做为春运主力军的铁路部门,在进入市场化改革的元年,如何更好的做好工作,才是顾客所期待的,铁路部门应该尽早的抛弃“铁老大”的陈旧思维,才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服务于市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