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源起考(3)

“实事求是”源起考(3)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这次文化抢救运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是使以儒学典籍为主的先秦旧书得以存亡继绝,重见天日,使中华文明得以成为人类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存续和发展提供了文化灵魂和精神血液。二是通过这次大规模的文化发掘和抢救运动,为儒家文化定位为正统思想提供了文化依托,使“以仁为本”“以德治国”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三是献王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不仅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而且逐渐流布到社会层面,衍生出“一是一,二是二,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民俗涵义,并逐渐渗透到政治领域,成为重要的思想财富。

三、实事求是的嬗变与升华

明清以来,王阳明、阮元等学术大家提出“实事求是之学”“实事求是之教”的理念,献王被尊为“翼圣”。1914年,赵天麟校长为天津北洋大学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1917年宾步程在将湖南公立工业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时,也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赵、宾都是从欧美留学归国从事工科教学的教育家,他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已超出经学、训诂学领域,具有“在实践基础上探求科学真理”的意义,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1916年至1919年,毛泽东曾经寓居岳麓书院。很自然,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的校训,也深深刻印在了毛泽东的心灵中。毛泽东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辩证唯物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相结合,使实事求是这一古老词汇发生了质的升华,具有了哲学的意蕴,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基本点,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求真求实这个层次上,毛泽东与献王刘德是一脉相承的,但毛泽东将表示事实的“实事”提高到“客观实在”这一更为广阔的哲学范畴,赋予表示“真相”的“是”以事物内部联系即规律性的哲学内涵,达到了空前的思想理论高度。

(作者刘学江系河北省献县县委书记,张连春系献县原文化局局长)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