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顺利召开,公众寄望于它能够成为中国再次释放制度红利的发力点,开启中国经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增长周期。
习近平此前在会见21世纪理事会北京会议外方代表时强调,“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因素很充分,我们对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抱有信心,中国不会落入所谓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到2020年的这段时间被认为是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英国《每日电讯报》随后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掀起飞跃式大发展,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
沿海地区经济放缓
自从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以来,它逐渐被中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吸纳,近年来成为中国经济讨论的热点。一个经济学界的术语,已经进入经济决策的语汇中,中国也不能避免。
上述报告说:拉丁美洲如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国家,东南亚的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在中等收入的道路上前进时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
按世界银行2008年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小于976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76~11906美元之间属于中等收入国家,超过1190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1960年被列为中等收入国家的101个经济体中,到2008年只有13个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历史显示,许多经济体常常都能够非常迅速地达到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但是只有很少的国家能够跨越这个阶段,因为要实现这一跨越所必需的那些政策和制度变化在技术、政治和社会方面更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世界银行2007年对东亚经济在经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增长绩效和未来做出研究时如是说。
近来,民间对中国沿海地区所陷入的经济增长衰退做出预计,认为沿海地区率先面临中等收入陷阱。2011年,北京、上海的经济增速分别只有8.1%、8.2%,位于全国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速的最后两名,人均GDP为1.2万美元左右。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国际城市蓝皮书》警告,人均GDP从1万美元进入到2万美元的阶段,可能因为结构转型、驱动创新因素缺乏而难以完成。而“鲍莫尔病”,即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比较慢,导致整体经济放慢的情况,可能会发生。“更多地依赖服务业,而不是重化工业,因此整个经济可能会陷入后中等收入陷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