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独“二胎”能否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4)

单独“二胎”能否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4)

“第二次人口红利”仍有较大空间

通过创新制度,中国有望得到以“资本较多,劳动力较少”为特征的二次人口红利。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源——“世界工厂”主要依靠的是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不过,显然“人口红利”作为中国曾经的核心发展动力正在逐步耗尽。有专家指出,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加快改革步伐,中国有望挖掘更深层次的经济发展潜力。

“面对人口红利消失,我们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第一次人口红利’终究会枯竭,而‘第二次人口红利’潜力则是无限的。”蔡昉说。 

近年来,有学者将人口红利的概念进一步划分为“第一人口红利”和“第二人口红利”。

其中,“第一人口红利”用“支撑比”来表示,即有效生产者与有效消费者人数之比,它不考虑单位劳动者产出变化。该支撑比上升,表明有利于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正好处在第一人口红利期,创造了人口要素的比较优势。

虽然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长放缓,第一次人口红利接近尾声,但有学者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源泉的枯竭,相反,中国未来其实还潜藏着“第二次人口红利”,即人口结构变化促使居民积累财产,从而导致资本快速积累,而整个经济的资本深化推动了单位劳动者产出提高。

从劳动力质量看,“第二人口红利”有较大空间,仍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劳动生产率。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随着中国竞争力、利润和剩余增加,资本就会快速积累,而劳动力的增加受人口增长的限制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就会不断改变,发展模式会从劳动力较多、资本较少,逐渐变为资本较多、劳动力较少,这个转变过程也体现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进程中。

不过,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和制度环境。专家认为,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加快改革步伐,中国有望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

此外,蔡昉认为,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公共服务的全覆盖,把目前2.3亿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和就地转移就业的农民工,变成真正的城市人口,就可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另一半人口红利”。(记者 李唐宁 曾亮亮)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