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流动是下一步医改起点

医疗人才流动是下一步医改起点

核心提示:中国医改最主要的矛盾是医疗资源的行政垄断和医疗资源社会化之间的冲突。现在的行政垄断通过两个层次实现:政府控制了公立医院,医院又进一步控制着医生、药品、检查等,这样,政府便直接、间接控制了所有的医疗资源。

—对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

现在政府把健康产业当成推动中国内需的重要产业,在这个形势下,逼迫医疗卫生必须改革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吕爽| 上海报道

看起来,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业的盛宴已慢慢启幕。

12月2日,哈佛大学与恒大集团共同对外宣布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哈佛与恒大将在中国共同成立哈佛医院,双方已就此达成实质性合作成果,目前进入选址阶段。

而刚刚闭幕不久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定调是,“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国务院数日前公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近日就中国医疗健康服务业的下一步改革等话题,《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

意味着政府放权

《瞭望东方周刊》:《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和四年前的“新医改”主要有哪些不同?

蔡江南:四年前强调的是政府主导,兼顾市场的作用。但是这次《意见》中提到的是政府引导,从“主导”到“引导”虽是一字之差,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更加强调市场、强调社会的力量。

另一方面,2009年新医改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中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医保也是最基本的,对于大病这部分都没能包括进去。而现在是要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这比当时基本的保障覆盖面更广,层次更高。

《瞭望东方周刊》:十八届三中全会定调“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你觉得这会对医改有什么影响吗?

蔡江南:定调“市场将起决定性作用”,意味着政府的放权。从2009年新医改到现在已经四年了,其中公立医院改革是最难推动的,卫生部门和大的三甲医院都是既得利益者。

政府控制着90%的病床,这些都是公立医院的,卫生部门也控制着公立医院的人事任命。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是整个医疗产业终端,抓住了医院就控制了所有的医疗资源。医生绝大多数是医院的雇员,80%的药品是从医院里开出来的,几乎所有的检查也是由医院来做的。

其他国家的情况却不同。比如在美国,80%的医生是独立行医的,80%的药品也是在医院之外的社会药房开出来的,很多检查也都是独立的实验室在做,医院之外的其他资源是相互独立的。

民营资本进入的好时候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