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是民营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产业的好时候吗?
蔡江南:可以这样说。我们都还在关注后面要出台的15个具体细则。有看过15条细则草案的人说,结果还是很振奋人心、令人鼓舞的。
医改搞了很多年,可以说改革阻力大于推动力。中国缺乏行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利益集团,老百姓虽然有牢骚,但也形成不了一个有力的推动力。最近政府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看到了推动力,这就是中国所说的“形势比人强”。这是整个社会的大形势,中国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
现在政府把健康产业当成推动中国内需的重要产业,在这个形势下,逼迫医疗卫生必须改革。原来卫生部门死死控制住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公立医院,并且对民营、社会资本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歧视性做法,这都将变革。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很好的形势。
社会非营利性医院从哪里来
《瞭望东方周刊》:民营资本的进入是否意味着医疗的“公益性”将减少?
蔡江南:对于医疗不能简单地走公益性或者营利性的两个极端。我更提倡让社会的力量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保险发挥主要作用。
与民营营利性医疗机构相比,社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然会有利润,但不能把利润拿走;和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相比,它的资金来源可以来自病人、企业捐助和医疗保险等渠道,并非财政拨款,政府只能对其监管。美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是这种类型。
在医疗保险方面,我国的职工医保就是社会性的医保,这是由雇员和雇主共同交钱买医保,既不同于商业医疗保险,也不同于政府的医疗保险。日本和德国就是这样的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的社会非营利性医院从哪里来?
蔡江南:我国2/3的医院是公立医院,90%的病床在公立医院,这些公立医院从经济来源的角度讲,就是社会非营利性医院。收入来源主要是从病人和医保来的,只有10%是政府拨款。从经济收入来源来说,它和社会非营利性医院没有区别。只是政府还在控制它的人员编制、医生收入等。
现在的公立医院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并非真正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应该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办那些市场没兴趣办也办不了的医院,因为办了就要亏本,比如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老少穷边疆的医院等等,对病人是低价甚至是免费的。这样的医院才是真正的公立医院。在现有的公立医院里,只留一部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就可以了。
社会非营利性医院要成为主要医院的类型,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占所有医院比重的50%比较合适,剩下的是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和民营营利性医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