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人才流动是下一步医改起点(2)

医疗人才流动是下一步医改起点(2)

核心提示:中国医改最主要的矛盾是医疗资源的行政垄断和医疗资源社会化之间的冲突。现在的行政垄断通过两个层次实现:政府控制了公立医院,医院又进一步控制着医生、药品、检查等,这样,政府便直接、间接控制了所有的医疗资源。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是民营资本进入健康服务产业的好时候吗?

蔡江南:可以这样说。我们都还在关注后面要出台的15个具体细则。有看过15条细则草案的人说,结果还是很振奋人心、令人鼓舞的。

医改搞了很多年,可以说改革阻力大于推动力。中国缺乏行业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利益集团,老百姓虽然有牢骚,但也形成不了一个有力的推动力。最近政府的一系列动作让我们看到了推动力,这就是中国所说的“形势比人强”。这是整个社会的大形势,中国经济转型这个大背景。

现在政府把健康产业当成推动中国内需的重要产业,在这个形势下,逼迫医疗卫生必须改革。原来卫生部门死死控制住医疗卫生资源,尤其是公立医院,并且对民营、社会资本的医疗卫生机构采取歧视性做法,这都将变革。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很好的形势。

社会非营利性医院从哪里来

《瞭望东方周刊》:民营资本的进入是否意味着医疗的“公益性”将减少?

蔡江南:对于医疗不能简单地走公益性或者营利性的两个极端。我更提倡让社会的力量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社会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和社会医疗保险发挥主要作用。

与民营营利性医疗机构相比,社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虽然会有利润,但不能把利润拿走;和政府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相比,它的资金来源可以来自病人、企业捐助和医疗保险等渠道,并非财政拨款,政府只能对其监管。美国的大部分医院都是这种类型。

在医疗保险方面,我国的职工医保就是社会性的医保,这是由雇员和雇主共同交钱买医保,既不同于商业医疗保险,也不同于政府的医疗保险。日本和德国就是这样的模式。

《瞭望东方周刊》:这样的社会非营利性医院从哪里来?

蔡江南:我国2/3的医院是公立医院,90%的病床在公立医院,这些公立医院从经济来源的角度讲,就是社会非营利性医院。收入来源主要是从病人和医保来的,只有10%是政府拨款。从经济收入来源来说,它和社会非营利性医院没有区别。只是政府还在控制它的人员编制、医生收入等。

现在的公立医院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并非真正的公立医院。公立医院应该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办那些市场没兴趣办也办不了的医院,因为办了就要亏本,比如精神病医院、传染病医院、老少穷边疆的医院等等,对病人是低价甚至是免费的。这样的医院才是真正的公立医院。在现有的公立医院里,只留一部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医院就可以了。

社会非营利性医院要成为主要医院的类型,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占所有医院比重的50%比较合适,剩下的是政府办的公立医院和民营营利性医院。

责任编辑:李妮玮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