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先知、冯蕙、熊华源谈“《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编辑特点和出版意义(5)

逄先知、冯蕙、熊华源谈“《毛泽东年谱(1949—1976)》的编辑特点和出版意义(5)

核心提示:这一本书感觉特别像一部历史书,通过这样全面的注释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那个时代发生的一些事情,包括人物关系,包括一些会议的背景,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分析那27年发生的一些故事。

[逄先知]:我再讲第二个问题,关于毛泽东如何处理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关系问题。和前面的问题有密切联系。这是贯穿整部年谱的一条突出线索。毛泽东处理这个问题,同一定时期内所处的国际环境、所要完成的任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同时又与毛泽东的主观认识密切相关。刚解放的时候,主要就是抓阶级斗争,抓革命。要完全消灭国民党在大陆的一些残余部队,还有抗美援朝、土改、镇反、“三反”、“五反”,这些都是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所必需的。但是他在抓这些工作的同时,非常注意经济建设,不断地提出,要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以,我们三年时间就恢复了国民经济,1953年开始了大规模经济建设。所以新中国的前七年,毛泽东在抓阶级斗争、抓革命的同时很注意抓经济建设。这一段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但后来强调阶级斗争的时候,就发生偏差了。主要是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他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从这以后,他一步一步更多地注意阶级斗争问题。但是注意阶级斗争问题的时候,他也还没有忘了生产斗争,没有忘了经济建设。比如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时候,他提出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要结合,他说:如果生产下降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就失败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要结合生产进行,衡量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搞得好不好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你增产还是减产。[10:04]

[逄先知]:但从此以后,他就更多地注意阶级斗争,一步一步地升级。提出走资派问题,一直到发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问题在《年谱》占有相当的篇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言论和活动。[10:05]

[逄先知]:我想讲的第三个问题是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和对战争的态度。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战略家。他一直关注国际形势和国际动态,注重国际战略和战争战略的谋划。对于团结谁、孤立谁、打击谁,始终做到心中有数。关于世界格局,他从“中间地带”到“两个中间地带”,再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他提出“一条线”的战略,反映了他宽阔的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关于同美国的关系问题,同苏联的关系问题,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他都作全盘的考虑。特别是对和平的问题,他非常关心。1949年-1950年,他第一次访问苏联,向斯大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和平能不能保障。毛泽东非常渴望中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便集中力量搞国内建设,不断向外国来宾发出这样的信号。但是他的愿望是一回事,现实的战争威胁又是一回事。他对战争的态度就是:一反对,二不怕。你准备不好,敌人就会来了;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反对霸权主义,中国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毛泽东的一个基本国策。毛泽东反对霸权主义,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而调整。开头主要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后来,苏联搞霸权主义,确定两个霸一起反,再后来随着中国、美国、苏联这三个国家的战略的变化,他又考虑不能两面作战,必须争取一霸、反对另一霸。60年代威胁中国最主要的是苏联,而不是美国,而美国也受到苏联的威胁,他在欧洲、中东也受到苏联的威胁,因此,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有共同利益,一致对付苏联霸权主义,所以两霸不能一起来,要争取一霸、反对另一霸。所以他就提出了一条线,按照地区纬度,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阿拉伯世界、欧洲,正好一条线,对付苏联。到最后他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是,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争取了广大的朋友。[10:07]

责任编辑:葛立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