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蔡昉: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编者按】2013 年 6 月 20 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应邀到南京农业大学作题为《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学术报告。蔡昉教授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曾兼任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次报告是经济管理学院名家讲坛系列讲座之一。

蔡昉教授的精彩学术报告获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反响。为了帮助听众和广大读者全面理解蔡昉教授的学术见解,,也为了促进在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研究领域的讨论,主办方征得蔡昉教授同意,根据报告录音整理了一份记录稿, 经作者本人校订、增补后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

十分感谢蔡教授对南京农业大学和本刊的支持!

摘要: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潜在增长率自然下降,实际增长速度也开始降低,许多国家因而落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但是,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并不必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必须能够正确认识发展阶段,靠挖掘改革红利提供生产率而不是依赖拉动需求的方法来刺激经济。要提供全要素生产率就要鼓励竞争,鼓励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力资本。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 人口红利 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配置 人力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人均 GDP 超过 6000 美元,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但同时我国经济也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已越过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从 2012 年经济增长出现减速。正如世界银行等组织提醒的那样,很多国家在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发展阶段后,经济没能保持继续增长,最终没能实现成为高收入国家的跨越,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因此,目前各界人士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关注与讨论很多,本文将从理论与经验的角度对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进行阐述。

 一、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1.低收入阶段

按照马尔萨斯的说法,这一阶段人口呈几何指数增长,食物呈自然指数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使人均食物拥有量维持在生存水平,人口下降,恶性循环不断加剧,经济维持在低收入水平阶段,不断陷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人类历史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处在马尔萨斯式的贫困陷阱之中。经济学家琼斯(Jones, 1999)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描述。如果把人类迄今为止的 100 万年历史设想成一个 100 码长的橄榄球场,从起点到终点,农业诞生使人类得以揖别单纯靠采集和渔猎生存的生产方式,即大约 1 万年前的时候,球场已经走过了99 码;罗马帝国的鼎盛时期,距离球场终点只有 7 英寸;而使英国等早期工业化国家脱离马尔萨斯陷阱的工业革命,则已经距球场的终点不到 1 英寸了。

2.中等收入阶段

一旦摆脱马尔萨斯陷阱,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经济发展,进行体制改革,不断提高资本积累率,最终实现了经济的起飞,跨越了低收入阶段,进入一个二元经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经济存在两个部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边际生产力非常低下;另一个部门即非农产业部门,该部门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又由于社会剩余劳动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该部门在很长时间内可以依靠固定的制度性工资从第一部门吸收大量劳动力。这一时期称之为二元发展阶段,也称刘易斯发展阶段。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发展,剩余劳动力大量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大于其供给,此时人口增长也发生转变,从过去的快速增长转变为生育率下降、人口增长放缓,随后劳动年龄人口趋于负增长,因此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普通劳动力的工资开始上涨,这一现象也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这一转折点之后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高收入阶段

一个经济体经历刘易斯转折点之后,一般来说因进入人口转变的新阶段,人口红利也逐渐消失,以往支撑经济增长的源泉,即劳动力增长、资本形成和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效率,都逐渐趋于减弱,最终经济增长进入新古典阶段。这个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劳动力是短缺的,资本报酬递减,因此,单纯依靠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投入,不再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只能依靠技术进步与生产率的提高,否则经济将会出现停滞,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索罗”阶段。

综上所述,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马尔萨斯发展阶段、刘易斯发展阶段和索罗阶段。以出现劳动力短缺和普通劳动者工资上涨现象为标志,我国于 2004 年跨越了刘易斯转折点,以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负增长即人口抚养比上升为拐点,2010 年开始人口红利消失。因此,我国面临着如何跨越到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难题,如果不能成功跨越,将会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应努力去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研究数据表明,1820 年我国 GDP 总量占世界 GDP 的 1/3,人均 GDP 也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上。但在鸦片战争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对速度迅速下降,1950 年 GDP 总量和人均 GDP 占世界的比重均降至最低水平。与此同时,工业革命后全世界也出现了经济大分流,欧洲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其他国家依旧保持贫困落后的局面。上世纪 50 年代,世界经济又出现了大趋同的趋势,但由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失误,错失了这次发展浪潮,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在 2003 年以后,我国人均 GDP 占世界的比重实现了快速增长,现已超越我国历史上最高水平。党的十八大也因此提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即 2020 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 2050 年的现代化目标。

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曾说过,如果让 300 年后的经济学家书写今天的历史,他们可以不记得 9·11 和冷战结束,但一定会记得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世界的影响。我国过去30余年GDP保持了10%的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为8%左右。根据统计学的“72法则”,如果经济年均增长率保持 7%,那么 10 年就可以翻一番;如果保持 10%的增长率,7 年就可以翻一番。因此,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里考察经济增长,比如一个人的预期寿命70 年左右的时间里,也就是从改革开放到本世纪中叶,那么无论是 7%还是 10%的经济增长率,中国人可以在其一生中体验到 100 多倍的生活水平改善。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目标,一个是到 2020 年建党 100 周年的时候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另一个是到 2050 年建国 100 周年的时候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经济以 7%的速度,从改革开放开始连续增长 70 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国人均 GDP 将达到50000 美元,如果保持 10%的增长率,人均 GDP 将达到 300000 美元。当然,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影响,经济不会一直保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但我们依然可以推测,从改革开放到实现百年目标,人均生活水平将会有近百倍的提高,这在人类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早期西方国家是发展最早的国家,但他们的发展花费了很长的时间,美国曾实现年均3%的经济增长,日本最高时经济增长率达到百分之九点多,亚洲四小龙增长速度一度更高,但他们要么增长速度不如中国这么快,要么未能维持很长时间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仅仅是明显改善,而真正能做到改善 100 多倍的估计只有中国。随着中国跨越刘易斯转折点,人口红利消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将会越来越困难,而离本世纪中叶还有很长的时间,今后的发展之路将会充满荆棘,这也意味着我国已到了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抑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