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处理农村改变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相互关系上,发生了偏差,以为生产关系向公、向大的方向发展快,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快。结果事与愿违,造成农业生产下降、人民生活困难。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调整政策,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调动了全社会成员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粮食、肉食以及各色各类消费品涌现,文化教育事业大发展。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大变化,收入差距扩大又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大事。党的十八大指出:“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我们正在为扩展劳动者就业渠道、扶贫济困,改善居住条件和发展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事业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劳有业、居有屋、幼有教、老有养、病有医。全社会正在为人民生活质量再上新台阶奋斗。
在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强调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正确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已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一心一意为各族人民谋幸福,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能继续得民心的奥秘,人民共和国强大有力的奥秘,“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条路能走得通的奥秘。
第三,始终重视政治思想工作,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中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从思想上建党,让共产党员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努力奋斗。在建立人民共和国以后,要把曾在不同经济地位和政治、文化影响下的亿万人民,引上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并自觉地坚持走下去,无疑更需要强大的政治思想工作,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
中国经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社会经济制度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还是多种多样的。依靠劳动为生的工人、农民和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已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总体上说,他们拥护尊重劳动的社会主义,赞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但是,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疑虑、不赞成,甚至反对者,也大有人在。1957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宣传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长篇讲话。他说,新的社会制度建立,还需要有一个巩固的时间。“要使它最后巩固起来,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坚持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还必须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进行经常的、艰苦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教育。除了这些以外,还要有各种国际条件的配合。在我国,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斗争,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思想理论观点,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斗争的长期性与复杂性,不仅有国内因素,还有国际因素。西方资本主义要通过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和平演变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他们几十年始终不变的政策。苏联共产党的失败,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有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打了败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