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理论视野中的热词新语

2013年理论视野中的热词新语

2013年,伴随着我国改革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大量热词新语不断涌现。这些热词新语犹如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照射出人们的情绪和态度,反映着人们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本刊综合《学习时报》、《新华文摘》、《人民论坛》、《中国社会科学报》等理论学术报道,遴选出本年度为理论学术界所关注的若干热词新语,概要地梳理出学界关于这些热词新语的基本思考和见解。这为深入观察和认识改革中国、发展中国、法治中国等提供些以点带面、以事见理的视角。——编者    

“中国梦”一词家喻户晓——

中国梦:中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系列重要讲话,以清新理念和亲民风格,使中国梦一词迅速成为年度全民流行语。而中国梦更是今年学术理论界普遍关注的理论热点。

学界认为,中国梦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基本内涵,核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既是个人梦,也是国家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作为一种形象的表达,中国梦以一种为社会易于接受的语言,道出人民的心声,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

关于中国梦的特点,有学者认为是,最广泛的民族共识、最强烈的民族情怀、最彻底的民族信念。也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最为朴素、浓烈的民族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坚定的民族自信是其突出特点,体现了理想与现实、共性与个性、世情与国情、国富与民富的统一,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更是未来的。

关于中国梦的实现路径,学界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靠实干,要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核心和主题不断激活和传递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有学者提出,必须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制度保障。

“转变政府职能”成为探讨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核心词——

大部门制改革:从“物理组合”转向“化学整合”

2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由此拉开了继2008年机构改革之后新一轮机构改革大幕。

学界普遍认为,此次机构改革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大举措,对于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更好地解决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脱节、职责不清、推诿扯皮等弊端有重要意义。大部门制作为一种集约设置行政职能及相应行政机构的政府组织模式,是一种简约、高效、协调的行政体制,是推动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管理科学化的必然要求。

针对有社会舆论简单地把这一轮行政体制改革归结为大部门改革、把大部门制改革等同于部门合并,有学者提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核心。实行大部门制改革只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手段,是优化政府组织结构的一个具体路径,不能把行政体制改革简单地等同于大部门制改革。大部门制改革也不能以精简了多少人员、裁并了多少机构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唯一标准和依据,关键要看政府机构是否与职能相适应。

学界认为,大部门制改革在一些关键领域的突破刚刚开始,改革尚需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推进,其中关键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机构改革从“物理组合”到“化学整合”转变。鉴于大部门制改革对整个机构改革具有辐射作用,有学者提出,应以大部门制改革带动事业单位改革、机构编制科学化等其他相关改革。更为重要的是,大部门制改革应当同党群机构和国家其他机构改革相结合,统筹推进。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引用频率高——

腐败治理:“老虎”、“苍蝇”一起打

6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帷幕,此次活动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界关于贪腐治理研究的著述相当集中。

学界认为:今年,中央反腐工作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力度、强度、透明度前所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这些铿锵有力的表态,体现了中央打击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决心和态度。学界一致认同,中央重拳,力度空前,手段升级,机构调整,均是在履行一个承诺: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学界对当前腐败主体、形式、领域、手段、范围等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有学者提出,以国际公布的“贪腐印象指数”看,中国离反腐成功的终点,还有漫长而艰辛的路要走,当前反腐败形势仍不容乐观。有学者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是预防腐败的不二法门;尤其是对那些不想接受监督、不能自觉接受监督、觉得接受监督很不舒服的人,更要加强监督,挤压权力肆意作为的空间。多数学者认为,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教育防范、监督制约、惩处治理相互配合的制度体系,让权力不愿腐、不易腐、不敢腐。

“网络大谣”成为网络法治研究的新名词——

网络治理让网络清朗起来

9月,两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有学者认为,这是完善我国信息网络管理法律法规的重要步骤,是依法惩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举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带来了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重塑着社会舆论格局和传媒生态。

有学者认为,网络作为舆论平台虽有利于反映民意、进行舆论监督和疏解社会不满情绪,但网络谣言、网络侵权等乱象纷呈,也严重妨碍了网络积极作用的发挥。有学者提出,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互联网信息领域必须正视的公害。尤其是网络大V,多是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上十分活跃并拥有众多粉丝。如果网络大V成了“网络大谣”,其危害可想而知。有学者认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应进一步加强网络立法,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执法,让依法管网成为常态。只有依法治理网络乱象、抑制网络负能量,才能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受到热议——

唤起民族的文化符号记忆和文化心理认同

8月,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开播。这一节目受到关注和热议。节目所考字词散见于《水经注》、《红楼梦》等中国名著,内容涵盖天文、地理、方言术语、生僻地名等等。

学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既可以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又可以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让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充分展示了汉字书写的真谛和魅力。有学者从传播学视角分析认为,该节目是用原创拯救危机的有效途径和可贵探索,与一些充满着争议的炒作节目不同,它让受众感受到的是汉字的美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文化内涵和文化魅力。“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这句话不仅是节目的宣传语,也道出了国人近年对汉字传承的危机感。

有学者在分析国人内心深处潜存的文化认同危机后认为,用惯了电脑的现代人手写汉字的能力普遍蜕化,这个节目唤起了民族的文化符号记忆和文化心理认同。也有学者认为,英语学习、西方技术等对汉语学习的冲击,以及网络用语的流行,导致了汉语有种被戏谑化的现象,这在无形中消解着汉语的美感。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内在文化底蕴的渴望与日俱增。重新审视汉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