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理论视野中的热词新语(2)

2013年理论视野中的热词新语(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被誉为重大理论创新——

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11月上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和路线图,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

学界一致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句句是改革,主题全面、主线清晰、重点突出、力度空前、落实有力,体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改革、敢于碰硬的执政作风和理念,必将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进到新的阶段。

学者认为,《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把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作为核心问题,抓住了所有制经济、市场体制、行政体制、土地制度、户籍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资源价格、收入分配、司法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等关键改革,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学者较多关注的是《决定》对改革总目标的顶层设计,尤其是对市场作用、对政府职能作用的准确定位,对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的确定等。

许多学者认为,《决定》在党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关于市场在市场经济中地位的重大理论创新,既是对市场功能的重新定位,也是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地位的厘清,必将激发更大市场活力。

“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广受关注——

延迟退休:是否会增加就业难度

11月,“延迟退休”因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而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有学者认为,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可借鉴西方弹性退休政策,以“小步慢走”的方式实施,以减少负面影响。也有学者担心,延迟退休是经济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社保体系的“写真”。

关于延迟退休的争议焦点是实施该政策是否会使本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有学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总趋势仍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同时也要考虑已经出现的劳动力资源总量下降的端倪和劳动力无限供给终将结束的趋势,要研究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利用我国宝贵的劳动力资源。还有学者认为,我国劳动力配置与供给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调整趋势相适应。

关于延迟退休应从哪部分群体开始实施,有学者提出,应从那些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较低的群体开始,即入行门槛高、核心竞争力强、替代性弱的群体,如工程师、医生等高端人力资源群体,以更好的发挥其优势。

“法院裁判文书”公开,成为法治中国研究的亮点——

让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11月,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官方微博,开设“中国裁判文书网”,将逐步实现四级人民法院依法可以公开的生效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学界普遍认为,这都是向司法公开迈出的步伐。

有学者认为,公正是司法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价值,“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需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有学者分析认为,裁判文书作为司法机关活动的真实、完整记录,公开裁判文书,以案释法、以案讲法,能让公众更好地认识法律所保护及所禁止、所惩罚的行为,可以提高公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还有学者认为,司法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当前,司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问题仍然存在,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司法权威和社会公正。深化司法公开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步骤,它让司法权力更好地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保障公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增强有效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

也有学者认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司法公开仅是第一步,还要进一步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着力解决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的司法行政化问题,理顺司法权与司法行政事务权、司法权与监督权的关系,健全权责统一、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2014年放假安排”引发专家、网友“吐槽”和“自嘲”——

法定节假日调休方案:“改来改去都是错”的尴尬

12月9日,“2014年放假安排”高居百度热词排行榜首,假日安排引发了专家、网友和社会公众的“吐槽”和“自嘲”。

有学者认为,此次法定假日调休方案充分考虑了公众实际感受,并请公众发表意见,充分体现了民意。但也有学者认为,休假安排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此次假日方案固守总假时间不变,将除夕调来调去,从心理上让一些人产生“相对剥夺感”。

有学者提出,长远看,满足国民休假权利,需要法定节假日和带薪休假制度“两手抓”。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定节假日应根据情况通过立法程序调整,当前最急迫的问题是如何保证带薪休假制度更有效落地。

有学者认为,在节假日安排这种关系到每个人的事情上,如何求得民意的“最大公约数”是最难的问题。假日调整引出的争议,折射出一些公共政策在制订过程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程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公众缺少有效参与平台等问题。有学者认为,政策制订之前应尽量掌握公众诉求,达成共识,否则很难避开“改来改去都是错”的尴尬。所以,应保证各个群体都有表达诉求的机会,建立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订的长效机制。

“城怎么建”、“地怎么管”、“钱从哪儿来”,受到多层次回应——

要用“人”串起新型城镇化的点和面

12月中旬,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召开的首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会上明确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绘制了蓝图。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大战略,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学界关注较多的是此次会议对“城怎么建”、“地怎么管”、“钱从哪儿来”等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给予了充分回应。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如何尽快实现市民化?土地财政困局如何破解?城市扩张会不会过分侵占耕地而危及粮食安全?如何通过城镇化缩小收入差距?围绕这些问题,学界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主要任务、发展路径、空间布局、产业支撑、土地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人口转移、城市住房、生态保护、行政区划设置以及移居人口的就业、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深入研究。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聚集于城市,是为了活着;而居留于城市,则是为了活得更好。”学界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要用“人”串起新型城镇化的点和面,“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有学者提出,新型城镇化,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基础,以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为核心,进行科学的制度规划和设计。重点推进以下方面的制度变革:一是改变用地指标分配机制,推进土地与户籍联动改革。二是调整既得利益结构,实现土地增值收益回归城镇化主体。三是改变体制换粮断奶,将地方政府拔出卖地财政陷阱。四是合理规划城市规模布局和特大城市发展模式。五是科学规划人口市民化进度,改变目前“只要土地不要人”的现状。

“新型城镇化需要改变体制上的缺陷”、“信息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强大引擎”、“城镇化要走出‘围城’困境”、“中国城镇化建设要避免‘造城运动’,防止城市低水平扩张”,这些都是学界热议的话题。

(统筹策划:本刊编辑部;撰稿: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王君琦)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