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群众路线十议(2)

许耀桐:群众路线十议(2)

三、群众在哪里?

群众在哪里?当然在人类的世界里。但问题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而是两个世界。第一个世界就是现实世界或真实世界;第二个世界就是虚拟世界或网络世界。由于出现了这样两个世界,群众也因此分为两个最大的部分,一为真实世界的民众,一为网络世界的网民。网络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具有四个特点,其一,广泛性,网民(Netizen)是1993年出现的一个新词汇,但仅仅20年间,我国的网民就达到5.9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4.64亿人。这是新崛起的具有空前影响力的群体,其中包括具有号召力的网络意见领袖。其二,普及性,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4.1%。其三,快捷性,在空间上,是“零距离感”;在时间上,可以瞬息到达。其四,开放性,每天24小时都提供服务。

现在,我们要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要充分联系和依靠这两个世界的群众。我们在真实世界里,深入群众当然就要“从田里来到田里去”,“从工厂里来到工厂里去”,还有其他等等。而在网络世界里,我们就要“从网里来到网里去”。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及党报、党刊都开通了自己的网站,为我们实现“从网里来到网里去”创造了条件。这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就及时开通了“群众路线网”,成为一个联系群众的很好的平台。既然网络世界有群众,我们的领导和干部就要更加注重于倾听网络民意,从网络中察觉动向,寻求思路,善于在网海中游泳,驾驭风浪;也要更加有运用网络的战略意识、战略头脑,能够居于网络的中枢地位,建立网络式的领导,具有网络指挥运作的能力。可以说,在网络时代,谁掌握和拥有了网络天下,谁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有这么一句话,“上班就要上网”,这是千真万确的。一方面,我们上班,是要面对真实的世界;另一方面我们上网了,就能拥抱网络世界。这两个世界我们同时拥有了,才能做好领导工作。网络,也包括手机上网,我们的领导和干部都要掌握,否则就落伍了,甚至是危险的。

四、什么是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1928至1929年间。1928年7月,党的六大制定的《政治议决案》规定,“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同年10月,李立三根据六大路线的精神和要求,在同江浙地区负责人谈话时,首先提出了“争取群众路线”。他说:“在总的争取群众路线之(下),需要竭最大努力到下层群众中去。”显然,李立三关于“争取群众路线”的提法,已经高度接近于“群众路线”的概念;“到下层群众中去”的主张,也表达出了“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内在道理。此后,由周恩来在1929年9月28日主持和审定下写成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中,专门用了“红军与群众”一节的篇幅,论述了包括军队在内的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指示信指出:“党的指导绝不要忽略群众日常生活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应该“从群众日常生活斗争引导到政治斗争以至武装斗争。这种斗争才是群众本身所需要的,……才会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5页)为此提出了军队的给养问题,“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页)并且强调,“筹款时要用群众组织去执行……经费支配亦要顾及群众组织,与其共同支配,一切经费的开支应多用在群众工作之支付上”(《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6—37页),“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9页),“对于需用品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0页)。这封信所阐述的党、军队和群众的关系,以及前后三处明确地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表明是周恩来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也奠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说明了共产党提出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即党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为群众谋利益。同年12月,毛泽东据此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中指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转引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修订)》,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65页)推动了群众路线在实践中的应用。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开展了著名的整风运动,在全党掀起了大规模的反对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斗争。1943年6月,党中央通过了毛泽东撰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领导方法,即“一般和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这是同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相对立走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明确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99页)毛泽东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起来,深刻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哲学思想基础,表述了群众路线基本的工作方法。这表明,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已经确立、形成。

从毛泽东的论述中可知,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应该这样表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把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在群众的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往复,使领导的认识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把这样的科学表述做一个归纳概括的话,群众路线简洁地说就是,两个“一切”、并要有一个“来”和一个“去”;两个“结合”、并要有一个“集中”和一个“坚持”。而现在,如果只把群众路线理解为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不够全面的。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