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取向(2)

论当前社会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取向(2)

第二,消费主义对中国当下文化消费取向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繁荣,现代商品经济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中国开始迈入消费主义时代。消费主义时尚的兴盛,文化消费观念的变化,在不断改变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同时,促使消费主义成为当代中国审美文化和艺术创造的支配力量,消费至上、享乐第一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演变为文学艺术的主导趋势,世俗化、娱乐化、媚俗化的艺术观念已渗透到艺术生产、传播、消费的全过程,直接影响消费时代道德观念的嬗变和文化消费取向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大潮的猛烈冲击下,某些文化生产者把文化消费定位于休闲娱乐、精神减压或欲望释放上,使文化艺术成为供大众娱乐和消遣,甚至寻求感官刺激的一种消费品。他们以满足大众的通俗娱乐趣味、迎合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以只要娱乐不要深刻的审美趣味来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文化消费的泛娱乐化倾向,使文化艺术的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受到抑制、弱化和消解,而强化和突出的则是娱乐功能、消遣功能、游戏功能和感官刺激功能,由此决定、支配大众娱乐趣味的是社会上流行的“过把瘾就死”“玩的就是心跳”“游戏人生”“潇洒走一回”的文化消费观念。于是,在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操纵下,在声势浩大的大众文化潮流的引导下,这种游戏人生、娱乐至上、享乐人生的消费观念成为了文化市场消费中一种令人担忧的问题。2005年后,在全国各地电视台刮起的《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型我秀》、《红楼梦中人》、《第一次心动》等选秀风,正是通过大众媒体的推波助澜,将文化消费的泛娱乐化倾向推向高潮的突出表现。

在消费主义的主导下,文化的泛娱乐化直接影响中国当下审美趣味和消费取向的发展趋势。消费时代的文化消费体系中,文化艺术已不再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和精神价值,更倾向于娱乐性和休闲性的扩张。为满足消费大众沉醉于娱乐享受和感官刺激,传统的古典艺术、高雅艺术、严肃艺术被低俗化、平面化,红色经典被戏说、恶搞,各种“文化艺术”纷纷成为满足大众娱乐趣味的消费品。显然,单纯从市场导向看待消费大众的文化消费倾向,完全按照大众的消费倾向来调节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往往会使文化生产者不顾社会效益而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引发文化艺术的商品化倾向。

第三,尊重公众文化消费的自主选择权,是当前文化消费取向的新变化。作为消费主体,消费者在文化消费活动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应当在消费的广度和深度上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流行的消费观念或是以群体的消费趣味取代个体的消费趣味,或是以艺术作品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代替审美功能、娱乐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使消费者在文化消费中能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消费选择。文化消费主体的自由选择,反映了小康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教育普及后人民大众丰富多彩的文化需求。

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应注重提倡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权利观”,尊重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选择权,保障群众文化消费的合法权利,改变过去靠发“红头文件”才能推广的“文件图书”“文件戏剧”“文件电影”的消费方式。文化工作者要关注小康社会文化消费观念和方式的新变化,把握消费者的精神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特征,把丰富多彩的、内容健康的艺术作品奉献给人民,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