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重温毛泽东

张文木:重温毛泽东"我们决不当李自成"(9)

核心提示: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及正确的决策使新中国避免了李自成政权悲剧,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的中国可以永远远离这一悲剧。习近平同志说:“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毛泽东说:“我们看历史,就会看到前途。”[71]如果熟悉自隋之后的中国历史,就会明白毛泽东回答周恩来“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句话所包含的历史经验。鉴于这样的尤其是李自成失败的经验教训,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毛泽东即作出“抗美援朝”的决定。此举彻底杜绝了新中国重蹈李自成因忽视或失控于“关外问题”而功败垂成的任何可能。1950年,美国出兵东北亚,毛泽东一改隋、唐远征为援助朝鲜的方式,借苏联的支持,出兵协助金日成一举将“关外问题”远远推到“三八线”之外。中国东北从而华北由此稳定至今。

毛泽东同志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及正确的决策使新中国避免了李自成政权悲剧,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后的中国可以永远远离这一悲剧。习近平同志说:“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72]这些“挑战和问题”——比如曾被隋炀帝、唐太宗均意识到却无力解决,明末乃至民国甲申年均遭遇到,最终由毛泽东圆满解决的东北亚问题——将会不断出现并需要我们回应,在这方面,我们还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从毛泽东战略思想中汲取营养并向人民交出正确的答卷。

注:

[1]毛泽东:“吸取历史教训,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毛泽东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537页。

[2]《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3]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4]《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习近平再访西柏坡侧记》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3/c_116524927.htm。

[5]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5页。

[6]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54页。

[7]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明史》卷二百五十二《杨嗣昌传》,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5106、5107页。

[8][清]孙承泽著、王剑英校点:《春明梦余录》,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9][明]杨嗣昌撰:《杨文弱先生集》卷九《犬马十年遇主疏》,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第112页。

[10]1932年,蒋介石手令国民党军政要员:“倭寇深入,赤匪猖獗,吾人攘外,必须安内。”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4页。

[11]参见江涛:《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130页。

[12][明]杨嗣昌撰:《杨文弱先生集》卷十,南京图书馆藏清初刻本,第130页。

[13][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五《南居益请发军饷》,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4页。

[14]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0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论波兰问题》(1948年2月22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1页。

[16]《明季北略》作者计六奇在《自序》中说:“自古有一代之治,则必有一代之乱;有一代之兴,则必有一代之亡。治乱兴亡之故,虽曰人事,岂非天命哉!独怪世之载笔者,每详于言治,而略于言乱;喜乎言兴,而讳乎言亡。如应运弘猷,新王令典,则铺张扬励,累楮盈篇;至胜朝轶事,亡国遗闻,则削焉不录。若曰‘当苏君时,仪何敢言云耳!’愚谓天下可乱可亡,而当时行事,必不可泯。”[清]计六奇:《明季北略·自序》,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页。

[17]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绪编》第三册,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5页。

[18]蒋经国回忆说:“父亲指示我读书,最主要的是四书,尤其是孟子;对于曾文正公家书,也甚为重视。后来又叫我看王阳明全集等。”参见梁之彦、曾景忠选编:《蒋经国自述》,团结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9]1989年6月1日,张学良在89岁生日这天谈到治史时说:“在溪口时蒋先生就送我一本‘明儒学案’。叫我看。我本想研究清史,但明清是一体的,要知清史必先知明史。我就托人买了一大堆明史的书来看,还拿了个大盒子做卡片……”郭冠英著:《张学良在台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第16页。

[20]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为总结明亡和李自成起义失败教训撰写《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发表。发表后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1]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页。

[22][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