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律 与 自 律(2)

他 律 与 自 律(2)

——也谈学术规范

他律:呼唤中国的“芝加哥手册”

近代学术研究方法是从西方发展而来的。事实上,近代中国也正是从西学传入之后,才逐渐接受标点符号、引文注释等学术写作规范。西方的学术体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已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规范,这就是学术写作手册。

在美国,使用英文写作的学者都很熟悉一部名叫《芝加哥手册——写作、编辑和出版指南》的写作手册。这部由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的一批资深编辑撰写的写作手册,自1906年初版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修订,迄今已出了十几版,几乎囊括了学术写作和编辑所涉及的各个细节,是美国各出版社和学术杂志对稿件要求最常用的标准。《芝加哥手册》出版后,在学者、编辑和出版社的努力推动下,逐渐成为美国学术界共同遵守的规则,它既使学者、编辑及出版机构的学术活动有章可循,也对学者一些无心的犯错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术界曾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学术规范化运动,使社会开始整体关注学术规范问题。当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首创的学术论文“匿名评审制度”已然为绝大多数学术刊物所采纳。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使用多年的学术界共同遵守的规定。西方学术体制的成熟与规范,显然与《芝加哥手册》这样的技术细节和规则对学者的约束密不可分。

新时期以来,制订一部通用的写作手册已成为学界共识。社科院早在“十一五”规划里面就提到要推出中国的“芝加哥手册”。2012年,浙大出版社、三联书店、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几家以出版学术作品著称的出版社先后发布了自己的“学术著作写作出版规范”。此举对于严肃学风和规范学术行为意义重大。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这毕竟只是个别出版社对学术规范作出的努力,还处于个体、零散的状态,而且不同的规范也容易导致标准不一,让学者无所适从。总的说来,当前加强学术规范,最迫切的是整合国内知名出版社、学者、编辑的力量,推出一份全国统一的,既有中国传统人文特点,又适合中文学术研究现状的“芝加哥手册”,为规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自律:内心的道德律

康德有句名言:“世间有两种东西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学术研究实质上是个体行为,除了外在约束机制的他律,内在的道德修养和职业伦理的自律,即学术道德是学术规范的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术主体历来有着极高的道德要求。孔子说要“行己有耻”。汉代哲学家仲长统将“实不知详不言,窃他人之记以成己说,受无名者移知者”斥为天下学士“三奸”。曾巩致信欧阳修说,“非蓄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黄宗羲将其一生的治学经验概括为七个字,即“修德而后可讲学”。在古代学人看来,“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学者若不先修道德,则不可以讲学,更不能为文。

现代社会,学术研究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职业,学术道德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职业道德。对于从事任一职业的人来说,遵守职业道德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法国社会家涂尔干指出:“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有自己的伦理。”当职业伦理越发达,它们的作用就越先进,职业群体自身的组织也就越稳定、越合理。作为学界中人,只要是以学术为业或欲从事学术研究,都应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认同学术共同体形成的公认的学术伦理,如尊重前人学术成果,征引注释规范有序、保持独立人格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