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研究室:转变作风传递了净化政治生态的正能量(3)

中央纪委研究室:转变作风传递了净化政治生态的正能量(3)

群众在表示上述担忧的同时,还反映了自己身边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一些领导干部摒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将城市建设项目摊子铺得太大,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工程投入承担能力缺乏科学统筹,造成公共财政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群众认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泛滥反映出好大喜功、好高骛远的浮夸作风,这于党于国于民都贻害无穷,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二是官僚习气作祟,缺乏为民服务意识。群众反映,在某些窗口行业,“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老问题仍未得到根治,特别是在基层更为普遍。有的管理环节繁杂,程序模糊不清;有的推诿扯皮,服务态度冷淡生硬;有的随意增设门槛,甚至“吃拿卡要”、故意刁难群众。有群众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发表网评称:“这些事情大部分都是小事,但暴露出来的问题应当引起党和政府的深思和忧虑,老百姓都在为党内有这些害群之马而汗颜!”

三是“三公经费”审批管理随意性大,监督不到位。群众反映,“三公经费”支出是一笔大数目,但其审批管理过程不够透明,老百姓难以进行监督。尽管有些部门和单位已经向社会公开了决算报告,但公众对很多项目和用语表示看不懂。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大力提倡晒“三公”,“三公经费”公开的做法总体还是受到群众认可的,但个别地方落实、监督仍然不到位,有的甚至引起了群众猜疑。

四是一些相关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约束力不够。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区各部门也都相应制定了实施细则。但在群众看来,一些制度的制定往往是“闭门造车”,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基层职工反映,改进作风的制度看似汇成了册,但反映不出本单位本部门特点,没有切中要害。还有的制度缺乏程序性设计,执行中弹性过大,难以做到刚性约束。这样的制度再多也是一种应景,不可能建立起长效机制,最终还会让“四风”问题出现反弹。

五是一些干部群众对不正之风“容忍度”较高,“潜规则”盛行。群众普遍认为,“四风”问题由来已久,多年来整治未绝的“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一些基层群众也反映,只要不直接侵害自己利益,对一些“四风”问题往往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群众反映,老百姓面对这种“潜规则”其实也是无可奈何,而且还是受害者,但因无力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自己也只能是“随大流”。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