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过去十年里,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些数据和基于这些数据的判断提出了质疑。中国的消费水平低下是否有被夸大的嫌疑?在世界范围内横向比较中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是否有意义?毕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收入分配结构肯定是不一样的。例如美国的消费占GDP比重约80%,中国这个超常增长的经济体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分析中国消费时,必须考虑到很多因素。今天我要分享的是对官方统计的质疑。
首先,大家知道,中国每年公布的GDP数据里,如果用支出法来衡量的话,是由消费、投资、贸易余额这三项构成的,但从来没有人要去了解中国官方公布的消费数字是如何统计的。实际上,消费是用家庭收入调查来统计的。被调查的家庭每天要记账,但他们记账时很容易漏掉几样东西,用2009年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国家公布的支出法居民消费总额比住户抽样调查多17000亿人民币,占当年GDP近5%。同样都是官方数据,用抽样调查统计的消费数据就比支出法公布的数据小。这不是很奇怪吗?要知道支出法GDP中消费数据的基础来源就是家庭的收入调查啊。其实国家统计局也知道,靠记账统计家庭收入会漏掉许多东西,譬如住在自家房子里的人是不会统计每个月付多少房租的;去看病的人只会记下来从口袋里掏了多少钱,不会记医疗保险承担了多少费用。在使用这些数据之前,国家统计局加入了估计值,例如估算住在自己家里的居民如果租房可能产生的租金是多少,以及医疗保险系统提供的数据。经过慢慢校正,才构成了GDP中的消费数据。这就是GDP中消费数据虽然来源于家庭收入调查,但数据却不相等的原因。
即使考虑了这些因素,数据还是存在问题,比如支出法GDP中的医疗保险支出,跟卫生部公布的医疗保健支出相差很多。我相信卫生部的数据比支出法GDP中统计的医疗保险数字更准确一点,因为支出法GDP是通过恒等式计算的,所以部分数据是经过处理的,并非是真实的数字加总出来的。而中国的GDP数字是通过收入法核算出来的,也就是用通过各个企事业单位上报的财务数据核算的,这是中国GDP的基础数据,相对比较准确。这个数据定下来之后,支出法统计GDP的数字再根据投资、消费、贸易余额等不同类别进行配平。贸易余额数字比较准确,因为它来自海关;可是投资与消费就不那么准确了,这就带来很多问题,以至于大家默认了这个数据的正统性,也就得出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失衡问题的结论。
官方资料的不一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