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数据看上去便没那么奇怪了。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从1968年到1997年之间,其消费率只有64-70%;香港过去50年的消费率也就在60%左右;韩国1987年到2000年之间的消费率不高于60%;台湾也就在70%左右。这些东亚经济体与中国有个相同的地方,都是高增长的经济体,内部结构的变化也非常快,所以消费占比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70-80%水平。或许60%是一个正常的、可以参考的水平,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中国过去三十五年中的快速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的变化。
基于这个消费率的变化,我们也就可以推测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前景。在东亚四小龙和日本消费占比约60%的时候,当时每年都有超过30%的国民收入用于资本投入,毕竟生产率的提高最终有赖于资本的形成,所以那正是他们经济增长最快、经济结构变化最快的时候。如果我们每年70-80%的国民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便不会有更好的技术研发;资本不会快速地形成;劳动生产率便不会快速提高,所以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便会比较暗淡。东亚四小龙的经验已经很好地对这一点作了说明。
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如很多人所言,因为结构不平衡而不能持续?中国经济是否要进行“再平衡”?答案已是不言自明。其实,如果中国经济通过政府人为政策强行把消费提高10-15个百分点,进行“再平衡”,资本形成的速度一定会放慢,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会大幅减慢,中国追赶发达经济体的脚步便会放慢,也就无法充分发挥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潜能。
我得出的一个最基本的结论是,中国可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里成为类似日本和四小龙那样的高收入国家。中国目前消费与投资的比例与当年的日本与四小龙非常接近,经济结构的现状标志着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潜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挥。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和朱天在《金融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引起非常大的反响。David Piling在文章中引用我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经济的结构状况比看上去要好。许多媒体纷纷引用他的文章,渣打银行的全球研究报告《中国经济失衡真的很严重吗?》,通篇在介绍我们的研究结果。我想这是全球都关注的一个问题,所以希望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中国的经济结构其实没有统计上显示的那么失衡。谢谢大家!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