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影视大亨,拍过上千部电影,参与创办香港首家免费电视台,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社会;
他是慈善家,捐资兴建的图书馆、教学楼,遍布中国校园,捐资设立的“邵逸夫奖”,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
他是邵逸夫。1月7日早上,他走完精彩的百年人生,在香港清水湾寓所离世。
“如果没有他,香港的电影及电视业都会失色不少”
祖籍浙江宁波的邵逸夫,名叫邵仁楞,为人熟悉的“逸夫”,其实是他的号。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香港人亲切地称呼他“六叔”。上世纪20年代,他辅助兄长在上海创立电影公司;50年代,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制作电影;60年代,成为香港首家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创办人之一。
邵氏兄弟公司拍摄过上千部电影,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社区。公司采用片场制,引入工厂式流水线作业,拥有自己的发行机构和合作伙伴,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都开风气之先。不过,上世纪80年代后,邵氏不再投拍电影,所以内地的年轻一代,对邵氏电影并不熟悉。
他后来把主要精力投入无线电视,制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培养了一大批影视明星,成为不少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邵逸夫一手建立了盛极一时的电影王国,后来又成功经营香港最大的电视台,除了投资眼光长远,经营管理上他也有独到之处。
邵逸夫1965年出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行政委员会主席,1980年转任行政主席,两年前才卸任,最后的身份是荣誉主席。1月7日,无线发声明说,(邵逸夫)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世界中文电视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详细】
昨天上午,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去世。他叱咤娱乐圈80年,打造了邵氏、无线(TVB)两大影视王国;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医院遍布中国各个城市。有人评价邵逸夫经历的百年,比他拍的电影更精彩。
著名导演吴思远在邵氏片场从场记做到导演,邵逸夫对电影的感情令他印象深刻,“邵逸夫是我见过的最爱电影的老板,几乎每天都要看电影,少则两部,多则四部,华语的进口的都看,不仅在自己的试片室看,还会跑到电影院去看。”邵逸夫也曾透露,自己一天工作16小时,一年看700部电影,最多一天看9部。他说,成功除了运气,最主要是努力苦干。
邵氏影片日均观众超百万
邵逸夫上世纪50年代进入香港影坛创业,买下当时荒凉的清水湾,修建邵氏影城,引入片场制,采用流水线作业,创立香港电影制作规范。
“邵逸夫每天下午会到片场来巡场,看看正在拍摄的影片。”吴思远说第一次见到邵逸夫正是在片场,看到他来,大家格外“精神”,邵逸夫有时还会找导演问话。
在称霸香港影坛的20多年间,邵氏电影年产量超过40部,共出产了1000多部影片;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发行点,日观众超过100万人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片尾广告,也成为许多影迷最熟悉的画面。邵氏还捧红了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等一批影星。邵氏片场至今依旧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业界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其实,邵氏兄弟都是电影人才,老大是制片兼导演,老二擅长编剧,老三精于发行,邵逸夫排行老六擅长摄影。早在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就在新加坡挂牌,两年后,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据说,影片颇受欢迎,仅广州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时,在海上漂了一夜的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鼻祖。【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