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创造巨额财富、富豪榜常客,这些其实并不值得大肆炫耀,毕竟成功人士很多。邵逸夫最为人称道的,显然是他在慈善上的积极作为。须知,创造财富、拥有财富虽值得肯定,但把创造的财富用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才更值得骄傲。而邵逸夫,显然是可以为自己的慈善行为而骄傲的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尊敬,除却其对一个行业的贡献外,更有其对社会的贡献,于邵逸夫而言,无论是对影视行业还是对现实社会,他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在不断行善的过程中,邵逸夫的一些语录也被流传,并激励了许多人。“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这些语句,仍然被人传颂;这份情怀,依然让人感动;这种精神,值得公众传递。
“处处皆有逸夫楼”,这不仅是现实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难以被忘怀的慈善精神。对邵逸夫最好的纪念,便是传承其慈善精神。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邵逸夫一般“低调躬身于慈善事业”的人。【详细】
慈善是邵逸夫晚年的最大亮点。截至2012年,他光向中国内地教育就捐助了47.5亿港币。他的捐赠是撒网式的,中国很多学校里有他的捐赠项目,有人稍作夸张地称,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自己的求学路上至少走进过一幢“逸夫楼”。
但邵逸夫的传奇人生同样令人感慨,他十几岁随兄闯南洋,饱尝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和东亚的动荡之苦,从命运的夹缝里打拼出成功。著名的邵氏兄弟公司几乎是中国近代文化产业的奠基者,也被认为是华人精神的里程碑。可以说,没有邵逸夫,华语电影的历史就要改写。
邵逸夫对国家的态度,经历了百年的锤炼。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到彩色,邵逸夫创下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他旗下电视台TVB至今是港姐的“选秀场”,我们会相信,他一生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这样一位有主见的人,他为这个国家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应该不会是把每一时期心血来潮串起来的结果。
邵逸夫是位爱国者,除了慈善家,这大概也是他墓志铭级别的一个标签。像他这样激烈地活了百年,利益触角必然伸得很远,国的边界早已锁不住他。但不仅邵逸夫,他那一代以及经历过旧中国的很多商业成功者,都有爱国的明显印迹。不排除这有生意人的理性包含其中,但显然这不是全部。【详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