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深刻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湖北:深刻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推动改革实践的新突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定位”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新定位”的内涵与实质,深刻认识从“新定位”到改革措施“到位”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认真研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意。要把研读《决定》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结合起来。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推动改革实践的新突破。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新定位”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新定位”的内涵与实质,深刻认识从“新定位”到改革措施“到位”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一、深刻认识“新定位”的重大意义

1.“新定位”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

35年来的改革实践表明,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直面重大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继续推进改革。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二是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三是市场规则不统一,一定程度上存在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五是政府既有干预过多又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并认为,这样“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点;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2.“新定位”具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意义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观点是在《决定》的第一部分中表述的,是管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也将此作为第一个问题。

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深刻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密切关联的逻辑链条,这个链条包括:(1)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2)必须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3)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的动力;(5)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6)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7)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8)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9)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10)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着眼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处在关键位置,具有牵引、联动作用,具有全局意义。

3.“新定位”体现了抢抓历史机遇的进取精神

我们党探索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今天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抢抓历史机遇,赶上甚至引领时代潮流,是当代中国变革与发展的追求与姿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与担当。回望近代以来的历史,我们在机遇面前有过深刻的经验与教训。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发轫和蓬勃发展的时期,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失去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导致我国经济技术进步大大落后于世界发展步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当时,中国人民不得不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也难以运用工业革命的成果,也根本没有条件赶上时代前进步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在进行文化大革命,此时国际上兴起一场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东亚一批国家和地区把握住这个机会发展上去了,我们错失了良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30多年来,我们推进改革,抓住了机遇,取得了巨大成就,大踏步追赶着时代潮流。

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乘胜前进,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抢抓历史机遇,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掌握战略主动,在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上取得重大突破。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和一般规律。这一经验和认识,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我们必须大胆而充分地运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和比较优势,我们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

二、深刻认识“新定位”的内涵与实质

1.从35年来的改革历程看“新定位”

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改革。30多年来,就改革的思路看,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思路,然后逐步深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思路。

在确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思路以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体作用,也就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此时的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不做大的变动的前提下,增量部分和集贸市场由市场调节。二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即“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相对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改革理论的深化与突破。但是这种表述,首先是没有直接鲜明地触及资源配置方式;其次,如果把市场引导企业看成是企业根据市场信号来配置资源,那么国家调控市场在前,仍然间接地发挥着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确立,相对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这以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定位,大体上也可以分两个阶段:一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提法上首先是“使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然后有“在更大程度上发挥”、“从制度上更好发挥”、“更大程度更大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等表述。二是这次三中全会《决定》的新定位,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政府发挥主体作用、间接地发挥主导作用,到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再到起决定性作用;从政府宏观调控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生动地体现了我们党推动改革理论创新的基本脉络,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光明前景,说明了改革理论创新对推动改革实践创新所具有的重大先导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新定位”,必将推动改革实践的新突破,进一步推动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2.从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看“新定位”

如果我们把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放在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的大背景下观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改革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设想的新的社会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或多国范围内实现。他们说,“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7页)他们在一系列经典著作中,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经济。但是他们从社会生产发展的规律出发论述了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也对俄罗斯的“农村公社”寄予希望,尤其是他们倡导并践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1881年年初,荷兰共产党人纽文胡斯致信马克思,请教取得政权后,先应该干什么?马克思批评其提得不正确,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8页)列宁在研究一战爆发后欧洲各国形势的基础上认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包括利用国家资本主义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他在病重期间,对俄国革命的必然性及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列宁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