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期逐渐形成了以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点的苏联模式,这个模式在国际环境严峻和国内社会剧烈变动中,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是,这个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模式后来被固化,被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准和标本,并向社会主义阵营推销。再后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又将此连同社会主义制度一起予以葬送。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同志说,独立自主,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参见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506页)1956年2月14日开始到4月24日结束,毛泽东用了43天时间,听取了34个经济部门的汇报,4月25日、5月2日分别作了两次重要讲话,即《论十大关系》。1959年12月10日起到1960年2月9日,又用了两个月时间,他带头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并指出,“商品生产,要看它同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9页)还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页)邓小平同志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发展是硬道理,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理论,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手段的理论等,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提出实现小康、实现现代化的同时,于1992年提出“再过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在改革开放35年来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对政府与市场关系作出了“新定位”。
从最初预测没有商品经济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实践;从商品货币、价值法则甚至国家资本主义的运用,到计划与市场都是调节手段,再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可以说,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在社会主义经济学说史和改革思想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3.从基础性作用与决定性作用的比较看“新定位”
有的同志认为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仅仅是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比重或领域板块的重新划分,显然不能简单地这样看。就“基础”一词的本意而言,它是工程用语,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我们经常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栋房子的基础不扎实,房子可能会倒,或者会倾斜、成危房。但是一栋房子光有基脚是不够的,还要有支柱,有房梁,有墙体,有屋顶。如果说一栋房子,基脚的材料和工程是市场配置的,其他的柱子、横梁、墙体、屋顶都是由政府用计划配置的,显然,市场在其中的作用就只有一部分,其配置资源的效益和效率就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同样用这个比方来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设一栋房子的决定性作用,应该既体现在基脚,又体现在支柱、横梁、墙体和屋顶上。不能反过来说,我建了基脚或者建起了支柱就起了决定性作用。市场在建设这个房子中起决定性作用,就不存在把建房子的某一个部分某一道工序仍然留给政府去配置了。那么政府干什么?政府主要管建房的规划,管标准,管建这个房子可能给毗邻居民带来的影响。有的同志说建商品房由市场配置,建公共服务设施就由政府配置了,实际上也不能简单地这样看,政府对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必须体现公平,但政府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仍然要运用市场,比如代建制,比如招投标等。就是从事公共服务的机构和单位,内部也要进行改革,也要引入市场机制。政府还要购买服务。
由此看来,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政府对资源的配置会大幅度减少,但不是简单的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比例上的重新划分,也不是简单的板块划分。有的同志可能会说“起决定性作用”的表述,有利于西方大国承认我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似乎我们是搞形式、做姿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确实,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以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加入的,过渡期为15年,目前已有81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至今仍有西方某些国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利用反倾销打压中国。但这些国家不会因为你提法变化而改变立场。而且到2016年,过渡期满,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也会自然而然地被确立起来。
4.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涵看“新定位”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新定位的完整表述。不能简单地将这个新定位理解为“大市场、小政府”或者“强市场、弱政府”。“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要求非常高,而且有丰富的、新的内涵。包括“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包括政府职责与作用的新要求等。把政府与市场联系起来看,政府既要解决“越位”、“错位”的问题,又要解决“缺位”和“补位”的问题。比如《决定》指出: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解决这类“越位”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任务也很艰巨,必须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但是解决这类问题,通常会自上而下,主要取决于决心和勇气,在技术层面上难度不是很大;而解决“缺位”和“补位”的问题,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在转变职能和工作方式上下功夫,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优化上下功夫。必须增强宏观意识和战略思维,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知识、现代市场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以及法律等其他知识。《决定》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包括: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总共八句话,每一句话要做到都很难,就拿最后一句话,即弥补市场失灵来讲,难度就相当大。从中国目前市场化进程看,市场失灵可能会有三种情况:一是源生性市场失灵,包括盲目性、外部性、垄断等问题。二是条件性市场失灵,我们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由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信号被扭曲。三是特殊性市场失灵。我们处在开放的环境之中,跨国公司拥有全球80%以上的贸易及国际资本的流动。其生产链条的不同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这些公司自身的结构变动也可能会引起市场的波动,还有跨国金融资本的运作,对市场的影响就更大了。因此,如何弥补市场失灵,如何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如何运用逆周期调节,规避经济和社会风险,都是政府需要主动应对的严峻考验。由此可见,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要求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好,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好,市场要强起来,政府也要强起来。
5.从政府在改革中的关键作用看“新定位”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定位”,要求我们在改革的实践中两头着力,既要在市场特别是要素市场的发育上下功夫,在市场秩序、规则、公平竞争环境上下功夫;同时也要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治理能力建设上下功夫。这两方面的改革可能会涉及到政府、市场、企业、社会和个人,涉及到体制、机制、法规、政策等。但在这其中,政府处在改革的关键部位,既是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改革的对象,必须发挥主动性,要把该交给市场的交给市场,把该交给社会的交给社会,把自身该做的事情真正做起来,做到位。特别是敢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