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下的灾难祸患,表面看来太平无事,其实有无法预料的隐患。如果只是坐视不管,隐患就可能变得无可救药。
这段话语出苏东坡的《晁错论》,习近平把它挂在嘴边,其中蕴含的“治患”思想,也体现于他的周边外交方略之中——坚决维护中国的正当权益与战后东亚秩序。
外交部长王毅在“2013:中国与世界”研讨会上讲话时指出,一年来,我们坚定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有力遏制了个别国家侵犯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非法行径。同时,我们主张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找妥善解决办法。
在钓鱼岛等事关主权的原则问题上,中国绝不含糊,与日本右翼势力针锋相对。中国公务船赴钓鱼岛海域巡航,临近年末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有力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有效加强了空防安全。中方举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35周年纪念活动及北京-东京论坛等民间对话交往活动,则体现了习近平和中国政府对日政策的一贯性。
海内外的观察家已经看到,在处理东海、南海等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的问题、掌握涉海维权主动权上,中国领导层与各种消极错误言行进行坚决斗争只是一个方面,习近平的“治患”方略,还体现为同文莱就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达成重要共识,对在坚持主权属我的前提下,推进“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发挥重要示范效应;推动越南在海上共同开发上与中国相向而行;加强对黄岩岛、仁爱礁等海域现场管控,妥善应对菲律宾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
2013年10月24~25日,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最高层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外界评论说,这样高层级专门研究部署周边外交工作的会议,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习近平在会议讲话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周边外交战略的思想。他特别强调,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讲话中,既有“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加强战略沟通和安全合作”,又有“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由此,媒体也解读出“习式外交”的特殊魅力——有柔婉,有刚毅。
崛起中坚守的“世界观”“义利观”
一个细节显露出南非政府对习近平到访的重视程度。
按习惯,两国元首在大范围会谈前会安排一对一的简短寒暄。由于南非总统祖马与习近平谈得非常投机,“寒暄”大大超过了预定时间。为不影响下一场活动的进行,南非礼宾官4次提醒总统,但祖马直到把想要与习近平说的话说完才结束“寒暄”。
2013年年初的非洲之行,是习近平与普京会晤之后到访坦桑尼亚、南非与刚果(布),并在德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在会晤中,他提出了要推动建设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参与国际发展议程制定等倡议。
正是在非洲,习近平首次提出,“13亿多中国人民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还要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
习近平还用“真”“实”“亲”“诚”四个字概括了历久弥新的中非关系,强调中国与非洲关系的本质特征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他特别明确地提出,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强调中国要促进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