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超越六大困惑的深层智慧(4)

2013,超越六大困惑的深层智慧(4)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楼宇烈先生答问

书院的教育理念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书院还有一个传统,就是密切的师生关系,“师生如父子,书院如家庭”,这是今天的教育非常需要的。我们现在的师生关系,只是在课堂上才见面。教育变成了学生出钱买知识,教授收钱卖知识。传统书院里所有的同学和老师同学习、同探讨、同游乐。现在还有多少地方能做到如此?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游南镇的故事。众弟子跟着王阳明在南镇游玩看到了花,弟子就问“花在心中还是心外”,王阳明就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回答了一个非常深奥的问题,这不是单纯在课堂上能得到的。

四、亲情与养老:亲情是中国文化的基点

问:我们现在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城市化发展,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越来越少,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还有很多老人住养老院,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楼宇烈:养老院可以建,但最好是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这是社会的责任;有家庭的老人,最好不要去养老院。现在有很多子女想把父母送到养老院,一些父母自己也愿意去养老院,不愿意跟子女在一起,有人说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赡养老人是每个人的社会责任,中国的老话就讲养儿防老。应该提倡有子女的老人,尽量由子女来养,这是维系亲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不能抛掉这个传统。

中国人的生命观念跟西方不一样,西方的生命观认为,人是一个个个体,只能孤独地来、孤独地去,父母很少跟成年儿女住在一起。然而,中国人特别强调家庭、亲情,有家庭的老人还是应该呆在家庭里面。人呆在养老院,他今天看到这个走了,明天看到那个走了,心情能好吗?在家里看到活泼可爱的孙子,心情当然好了,看到自己后继有人,死了也甘心。我觉得有个补救的办法是,养老院最好跟孤儿所在一起,让老人每天都能跟儿童在一起,情感上互相慰藉,护理也更方便。

总的来讲,发展养老院不是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而是完全按照西方的文化传统来的,不应该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要鼓励子女来养老,让老人享天伦之乐。现在很多节日没有气氛,就是因为家庭被解构了,如果更亲情化一点,就不一样了。

亲情是中国文化的基点,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也。“文革”中最让人痛心的就是亲人之间互相批斗。现在社会缺乏安全感,最大的问题是亲情没有安全感。本来家庭是一个安全的港湾,过去的人在外,再受苦受难,回家就暖洋洋的。现在不仅是衣食住行不安全,还有婚姻的不安全、家庭的不安全,而亲情的不安全是最大的问题。如果回到家都没有温暖,那就麻烦了。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