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之本:“为人之道”与“为学之方”
问:2013年中考高考改革牵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当前中国的教育问题让人诟病较多,有人说中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有人说中国教育摧残孩子的天性。您怎么看?理想的教育应当是怎样的?
楼宇烈:我们现在确实存在扼杀人才的现象,这就涉及到教育理念的问题。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采用了大工厂批量生产、模块生产、标准生产的办法,用标准化来批量生产,没有多少个性化的东西。而不纳入学校教育体制里面的,我们又根本不承认,比如民间的师徒相传、父子相传,这就扼杀了很多创造性。尤其是近些年来,我们总是在评比,关注我们在世界排名第几,在国内排名第几,在市内排名第几,在区内排名第几,把本来应该是整体的教育变成条块分割、数量化。用这样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的。
人的智能的根本动力不是来源于他的大脑,而是来源于他的心灵。现在的少儿教育都集中在智商的开发,用所有的办法去开发少儿的智商,这样不可能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全的儿童。少儿教育,第一应该是培养他的情商,让他能够懂得去爱人,也感受到被别人爱,然后要自爱,情商的开发一定要涉及到自爱、爱人、被人爱这三方面。具备了这些,他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对于学习也会有无穷的动力。第二是要养成好的行为规范,做人要有做人的规范,家里要有家里的规范,社会有社会的规范。如果这些规范都不懂,就无法跟人交往,无法与人很好地相处,那就什么事都做不成。第三要强调兴趣的拓展,现在我们让人的兴趣集中在专业,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我们让孩子去跳舞、学琴、学武术,都是为了以后升学的时候有加分,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扼杀儿童拓展兴趣的主动性。强迫孩子去学这些,有时甚至会产生逆反、抗拒的心理。如果不给他一个广泛的兴趣,逼着他钻某个领域,那能够成才的机会极少。
现在学校教育一个重要问题是重知识而轻德育,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朱熹在《大学章句序》讲了教育中的两个阶段:八岁到十五岁的小学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的大学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学理探究、社会关怀。朱熹还提出了六条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就是“为学之方”,从怎么学习到怎么实践的过程都提到了。
最近这些年,随着国学热的发展,人们对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私塾、书院等传统文化教育机构,有蓬勃的发展。如果能够真正地将传统书院的理念、宗旨和方法继承与发扬起来,对改变今天教育的面貌是有积极意义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