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土地财政”当从财税改革开始

破解“土地财政”当从财税改革开始

核心提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财税改革总目标和方向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围绕破解“土地财政”难题。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1月2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30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31304.5亿元,同比增加50%。另据财政部数据,2013年1-11月累计地方财政收入62567亿元,同比增长13.1%。据此推算,2013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将达到6.9万亿元,其中土地收入占比在50%左右。事实上,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各地的第二财政,土地收入在一些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甚至会超过50%,数据显示,2004年-2012年的9年间,土地出让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多数在四成到七成之间,最低的是2008的36.21%,最高的是2010年的71.68%。

“土地财政”的收入模式为地方政府聚集了巨额可支配财力,带动了区域内投资增长,进而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和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间接维护了目前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但同时,地方政府过分依赖土地收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不仅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土地资源浪费,引发了房地产价格暴涨,地方经济结构畸形发展,也带来了地方政府负债居高不下,债务风险不断攀升。“土地财政”收入模式不仅不可持续,而且已成为今后发展的障碍。

“土地财政”收入模式产生的制度症结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因此,解决“土地财政”的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财税改革总目标和方向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围绕破解“土地财政”难题,未来的改革应在以下几方面展开:

明确事权是财税改革基础

实行现代税制的西方国家中,大多是三级政府财政层级,政府间事权和财权的划分易于操作,财政分税体制运行畅通。我国分税制改革,是在五级政府的行政体制下进行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就分去了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具体到市、县、乡三级,基本上已经无税可分。同时,过多的政府层级导致了财政转移支付链过长,影响基层政府行使职权的财政基础。针对目前省以下财政体制的现状,我们可以先通过改革财政管理模式,减少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政府级次。具体来说包括全面实行“省管县”的财政体制,让市级和县级政府在财政层面成为平等而独立的层级,形成中央、省、市(县)三级财力分配框架;改革乡镇级别政府的设置,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实行的“乡财县管乡用”体制改革,清晰地处理好乡镇级别财权与事权的分配关系。

在做好政府财政层级架构的改革调整后,先定事权,然后依据各级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划分财政支出责任,再依据财政支出责任来划分财税权力。进行事权划分时,需要从国家安全、宏观调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管理绩效等角度来综合考虑。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可以采取清单管理的办法明确列举。

在稳定税负的大前提下,未来改革重点是:一方面可以通过进一步调整、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收入划分,提高地方的分成比例,来增加地方的可支配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应培育和建立以消费税、房地产税(物业税)等为主体税种,以资源税和环境保护税等为辅助税种,以企业所得税为分享税种的地方税体系。不能培育为主体税种的其他税种可以作为辅助税种,具备多样性与灵活性,树立“小税种、大财源”的理念,加强对地方小税种的管理。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