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结构,化解未来经济增长四大挑战(2)

调整结构,化解未来经济增长四大挑战(2)

长期维持稳定增长还需艰难调结构

如果说在短期内保增长虽然有困难,但是还有可能实现,但现在的问题是要长期维持稳定的经济增长,特别是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必须克服一系列的顽疾,要进行很多艰难的经济结构调整。

首先,从1978年开始,随着投资在GDP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力度空前的刺激政策的推出,投资比重上升和消费比重下降的局面变得更加明显,以至于到2009年两者几乎相等。这意味着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投资、创造更大的产能,而不是通过最终消费来实现的,因此这种靠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模式能够维持多久,还具有多大的发展空间都是值得怀疑的。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尽管在工业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也出现过投资比重上升的情况,但是持续时间一般不长。从二战以后的数据看,美、日、欧国内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80%的水平上,而投资大体维持在20%以下,而且基本保持稳定,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另外,在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下,支持这些回收期很长的巨额投资背后的大量银行贷款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不稳定性。

其次,中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外需基础上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大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经仅次于德国,在国内消费不足的情况下,伴随投资形成的巨额产能必然向海外寻找市场,对外开放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到2007年已经接近70%。相比之下,号称贸易立国的日本,其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大体仅为20—30%,比美国略高,再依靠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已经变得非常有限。一旦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动荡,特别是在当前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盛行的情况下,我国出口的增长已经受到明显的抑制,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也必然受到影响。而就全球范围内的大型经济体而言,只有德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比中国略高,然而中德在出口产品结构、技术含量,以及价格弹性方面的差距是明显的。因此,当同样面临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德国的出口尽管也受到影响,但是下降程度明显比中国要小,从而凸显出中国对外贸易的脆弱性。从统计数据上看,中国的总出口与美国的货物进口高度相关。而在危机以后,中欧贸易的联动性也表现得非常明显。另外,中国的贸易条件在过去20年中持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中国以进口资源和出口制成品的增长模式也存在可持续性的疑问。在未来世界经济持续不振的情况下,中国所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

总之,经济结构的失衡威胁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而对出口的高度依赖则增加了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不确定性。在金融危机以后,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加剧了中国所面临的长期挑战。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