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贴近服务夯实群众路线根本

坚持以贴近服务夯实群众路线根本

党中央提出的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新时期基层工作的根本方向,活动的体现就在于服务。从基层残联工作实际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要进一步拉近跟广大残疾人的距离,保持同广大残疾人的血肉联系,在人性化、社会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服务中夯实群众路线根本。

推进网络建设,在构建体系型服务中增强同残疾人的紧密联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指出推进残疾人制度性保障体系建设的方针。随着深化改革步伐加快,以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残疾人工作走到改革的前列,“两个体系”的建设离不开网络型的服务体系建设。残疾人由于身体功能存在障碍,所面临的问题必然是立体式的,权益必然是多层次的,需求必然是全方位的,发展必然是全面的,只有服务网络化、体系化才能覆盖到残疾人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满足残疾人的实际需要。近年来,残联大力开展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综合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信息无障碍建设、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涵盖就业、康复、托养等残疾人最为迫切的需求。通过不断张开服务大网,“代表、管理、服务”职能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服务网络体系的建立既是残疾人工作的特点所决定,也是贯彻落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生动体现。比如在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中,通过在村社区普遍建立残疾人协会,配备残疾人专职委员,落实工作补助,广大残疾人特别是农村残疾人终于有人管,有人理,享受到的服务看得见摸得着,服务是实实在在的,残联与残疾人的联系纽带严严实实地建立起来。又如通过建立网站,进推进信息政务公开,加强网络信息沟通与服务等,利用科技手段减少了障碍,在信息服务中放大了党员的正能量,增强党组织的服务活力,赢得广大残疾人的好评。又如同时通过服务窗口公开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和办事结果,加强普法宣传,做好残疾人信访工作,进一步维护残疾人根本利益。今后,残联的服务网络建设只能更大更密更宽,为广大残疾编织保障之网、利益之网、幸福之网,真正把残联建设成残疾人之家。只有搞好惠及每个残疾人的服务网络建设,才能及时反映残疾人的心声,彰显人道主义精神,密切同广大残疾人的联系,构建出民心网络,把群众路线活动化为有形之网、牢固之网。

优化服务载体,在实施民生项目中增进干群和谐关系

服务必然要落实到实际行动,行动离不开现实的载体。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残疾人约占人口7.23%,数量很大,同时,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等因素,心理疾病等致残因素不断增多,残疾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当前,最突出问题在于残疾人生活状况不同跟社会发展同步。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民生问题已成为残疾人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了服务残疾人必须优化强化的载体。民生项目资金投入大,工作量多,联系面广,给残疾人带来最直接的服务和利益。民生项目其实就是干群项目,民生项目选得好,做得好,干群关系就融洽与和谐。近年来,残联大力实施一系列的为民办实事项目、惠民工程等,覆盖了残疾人生产生活康复扶贫等方面,通过大力解决残疾人民生问题有效地增进了干群和谐关系,构筑了群众路线的美丽风景线。这是因为这些项目切合残疾人的实情,能有效保障残疾人权益。比如实施无障碍改造进家庭项目,由于残疾人需求和环境千差万别,县残联实行一户一设计,根据残疾人家庭情况进行改造,这就使得残联干部、设计人员、施工人员逐户过关,量身定制,科学改造。项目不仅是硬件的改造,更是软件的改善,拉近了距离,贴近了服务,赢得残疾人和社会的广泛称赞。又如实施党员扶残温暖同行项目,由残联解决帮扶资金,发动各村委与残疾人结对帮扶,专人指导残疾人发展加工种养服务等生产,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帮扶作用,增强他们的带动能力,切实帮助残疾人进入生产领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实现了残疾人自身价值,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又如阳光家园托养项目,残联工作人员和服务人员定期进入残疾人家庭开展家政服务,落实托养补助等,直接为重度残疾人提供服务,前所未有。残疾人工作具有帮助一个人,解放一个,影响一大片的特点。通过民生项目的实施深化了群众路线的载体,让残联党员干部和广大残疾人心想到一块,情连到一起,突出了残联服务职能和群众路线本质,推动残疾人的同步小康,不断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的实现。可以说,民生项目的实施在微观层次中使得党和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基层党组织更加具体而微地走到服务群众的前沿。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做好是践行群众路线的落脚点,增强干群共识和凝聚力是群路线的必然要求。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