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院士头衔该“瘦身”了(4)

【案例】院士头衔该“瘦身”了(4)

如何让院士远离名利场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是不久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它将改革的利刃指向了院士体制。央视《新闻1+1》近日采访了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秦伯益和八十岁高龄想退休而不得的院士沈国舫,将院士遴选和退出制度的弊病,再次摆放在世人面前。

就如秦伯益院士所说,“院士制度本没有错,就是现实中被扭曲了,我只希望能够质本洁来还洁去。”中科院和工程院曾被戏称为“中国部级官员最多的单位”,以前这还仅仅意味着他们享受相当于副部级的待遇,但近几年却有了更深的含义:不少在职和离任的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也顶戴了院士这个“最高学术荣誉”的冠冕,以至于出现“仕而优则士”的怪现状。学术质量已经参差不齐,甚至不时传出剽窃与造假丑闻。巨大的现实利益面前,院士制度已经被看得见的手进行了过度扭曲,以至于有些年迈的院士想要退休而不得。

从院士的遴选和产生机制看,我国的院士候选人产生规则中,除了院士推荐外,另一重要的途径是国内各有关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校和中国科协所属一级学会,按照组织系统进行推荐,而此类候选人必须经过其主管部门、中国科协或省级政府组织初选。院士群落曾出现7年的“大跃进”,在1994年到2001年间,仅工程院院士就增长了540%。这种“大干快上”在2003年之后开始趋缓,但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央企高管和政府官员争当院士的现象,又显得格外扎眼。包括剽窃、造假院士产生,一定程度上都和进行初选时官方或半官方机构不适当的介入有关。

而院士们几乎永不退休和退出的制度安排,也放大了院士体制内固有的问题。不仅“问题院士”仍可高枕享受院士荣誉所带来的一连串利益,那些年老智力下降的院士,仍占据实务职位,让中青年人才无法替补,这显非中国科技界之福。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秦伯益,在2004年从院长职位退休,震动学界,也成为中国唯一退休院士。他表示不要让院士成为“花瓶”,算是一语击中院士自身成为名利场构建者的无奈。在78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共有5610个兼职,人均兼职7.2个,很多人在跑会和挂名科研中虚度,而各地出重金延揽院士任职,贪图的也通常不是院士的学术研究能力,而是由他牵连而来的资源。

80岁高龄的沈国舫院士欲退休而不得,症结也正在此。在沈国舫看来,很多院士已经因年老而变得“知识老化”、“说话不在点子上”,但其所在单位仍以“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你们还代表了学科的发展方向”等为由,令他们终身任职。这中间当然有尊重院士的成分,但更多时候只是看重院士所能为单位带来的名利而已。

既然是中国学术的最高荣誉,院士们当然要满足我们对学术的最高期待。那些造假的和在央企及政府奔忙的人,就请退出院士吧,年迈的院士只需有个荣誉职务,就不必把持关键实务岗位不放了,把机会留给学术能力更强的中青年。从遴选和产生的程序入手,在退出和退休制度上把关,让院士不再厕身于“名利场”,而是深耕在科学的殿堂。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