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国强:接触群众,就豁然开朗

贺国强:接触群众,就豁然开朗

核心提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书记贺国强退休后首部著作《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以下简称《文集》)1月2日由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首次出版。该书在北京和山东同时举办座谈会,引发媒体和各界广泛关注。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纪委原书记贺国强退休后首部著作《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以下简称《文集》)1月2日由人民出版社和党建读物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首次出版。该书在北京和山东同时举办座谈会,引发媒体和各界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该书共收录了贺国强在不同时期的报告、讲话、谈话、文章、批语以及信函等210篇文稿,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这些文章是从贺国强担任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的27年间,共2300多篇近2000万字的文稿中精选的。

据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早在1年多前,《文集》就开始着手编辑,从启动到出版,前后共一年多的时间。贺国强自始至终参与了编辑工作,从《文集》整体构想到体例选择,从确定篇目到编辑校正,他都亲力亲为,与编辑小组的同志一起研究讨论、反复斟酌确定。书中的每一篇文稿,都由他本人亲自审定,有重点地节选某一部分内容。贺国强曾明确对编辑人员表示:“所有文章都尊重历史背景,并保持文稿原貌,不刻意拔高,除从编辑角度确需修改的个别文字外,原则上不做修改。”

翻看《文集》目录,从先进性教育活动、干部队伍建设、反腐败斗争形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改进会风文风、热情对待群众来信来访、关注网络舆情、廉洁救灾、“小金库”治理工作……从宏大到细微,过去10年间,党中央关于党建工作的若干重大部署和社会群众集中关心和讨论过的相关领域问题,书中皆有涉及。黄书元说,组织部干部和纪检监察干部被人们称为“管官的官”,“这些职务在公众眼中有一定神秘色彩,大家都很想加以了解,而党建工作,尤其是纪检监察和组织工作,包括如何管理、处理干部,如何培养、选拔干部等问题一直广受国内外关注。此前,像贺国强同志这样高层次的领导,出版系列文稿来谈这一领域问题的并不多。”

卸任时表示:不干预就是最大的支持

书中透露,去年10月24日,十七届中央纪委召开了最后一次书记办公会。也是当天,贺国强搬离了中纪委办公室。当日“搬家”前,中纪委办公厅有工作人员曾建议他走访几个处室,但考虑到大家工作安排紧密,机关处室又不能一一去看望,于是便在11月5日召集办公厅的部分工作人员开了一场座谈会。在这次座谈会上,贺国强说:我对大家的关心还不够。委部机关干部人数较多,我直接接触的同志不多,许多同志还叫不上名字。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八次全会期间,大家在讨论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的工作报告时,一些中央纪委委员提出,现在很多干部都有脱离群众的倾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想这里也包括我自己。平时对大家关心不够,困难解决得也不够,这里向委部机关的同志表示歉意。

2012年11月8日,贺国强在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福建代表团讨论时发言说,工作中“如履薄冰”。他说:“这些年来,我深感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生怕自己工作做不好,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中央的形象,辜负中央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总是有一种‘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感觉,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大意,总是想尽最大力量做好工作。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情感来开展工作的。但我深知,由于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等所限,有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工作还没有做好。”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次大会后我就要退出领导岗位、开始过退休生活了。作为一名有47年党龄的老党员,我坚决拥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将继续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继续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十八大后,贺国强便卸任中纪委书记。此次座谈会,也是他最后一次与中纪委工作人员座谈。最后,他当众表态:“一是对中央纪委新班子的工作全力支持,但决不干预,不干预就是最大的支持,相信新班子会干得更好,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二是继续关心、关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继续关心、关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继续关心、关注中央纪委监察部的工作;三是继续严格要求自己,人退休了,但党员身份不能退休、党员标准不能降低”。

关心教育是因为有爱与情感的维度

在《文集》中,很多地方论及教育。比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一文中,贺国强谈到:“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老百姓花钱送子女上大学不容易,在大学生身上寄托着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如果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顺利就业,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就得不到实现,还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此外,在《关心和解决困难家庭学生上大学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等讲话和批示中,他多次为解决贫困学子入学难的问题、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等问题大声疾呼。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陈靖武是贺国强的“发小”,作为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他回忆说:“贺国强对这方面问题的关注,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自己有着这方面的切身体验。”作为一名贫寒学子,贺国强当年的读书条件很艰苦,他读小学连个书包也没有,用的是父亲用藤条编织的提篮;读中学时,除了享受一部分助学金外,他的学费与生活费主要靠母亲喂猪卖钱来解决。为了节省鞋子,他从清明到霜降,一年差不多有8个月是打赤脚上学,6年间,他在从学校到家里有70多里地的路上往返不下30次,全凭双脚步行,没有坐过一回车。”

陈靖武回忆,艰苦的求学生活在贺国强心灵深处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为了让自己的几个弟弟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当他参加工作以后,尽管收入微薄,但宁可自己借贷,他都要首先保证弟弟们的读书费用,每个月发了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给弟弟们寄去学费和生活费。“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深切地体会他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子的一片深情以及那种推己及人的思想境界。”

《文集》披露,2010年8月,贺国强看到一份反映某地发生的校餐腐败窝案的材料后批示:“读了这则信息令人气愤!一些党员干部、学校校长竟敢吃学生的伙食回扣,他们的党性何在?宗旨意识何在?良心何在?对此类问题要严肃查处。”

陈靖武认为:“《文集》不仅有着鲜明的党性和强烈的时代性,而且由于它渗透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和深厚感情,这就使它区别于一般的理论著述,增加了爱与情感的维度。这种爱,是对党和国家的大爱;这种情感,是对民族与人民的深情。因此,这一部文集,是作者奉献给我们时代与社会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