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目标要求。探索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成长途径和培养方法,是适应农村形势变化、提升农村工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河南省浚县结合农村实际,在选派(appoint)、管理(administration)、提升(advance)、评价(appraise)、激励(arouse)等五个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构建“5A”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一、探索选派办法,坚持多渠道“选”人,用灵活的选任方式挖掘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源头活水
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保证村党支部书记有德、有才、有为的关键。工作中,浚县围绕解决“谁来干”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选派办法,确保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
一是拓宽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坚持“四个面向”多渠道选任,即:面向优秀村干部、面向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党员,面向农村在外工作(务工经商)人员,面向退休机关干部和退休返乡人员。重点选拔三类“能人”,即:经济“能人”、管理“能人”、科技“能人”,确保择优选人。
二是灵活方式。以“一好双强”为标准,采取多种模式选配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支部工作正常的村,结合换届选举,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办法,从村内优秀党员中“内选”;对于矛盾问题突出、换届选举无法正常开展的村,由上级党委从村内优秀党员中“任命”;对于村内无合适人选的村,从在外工作或务工经商人员中“回请”;对于中心任务较重、支部班子不强的村,从县、乡机关干部中“下派”第一书记或村党支部书记。截止目前,全县共内选经济能人122人,回请36人,下派54人。
三是加强储备。完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按照每村3——5人的要求,把青年农民党员、退伍军人、优秀大学生村官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人才储备。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链,即把后备干部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党员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今年,浚县结合开展“到群众中去”活动,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帮扶作为联户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县直机关驻村干部结对联系,当好“引路人”,进一步推动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后备干部达到1812名,先后有85人进入村“两委”班子,16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无人”的问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