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信念 情怀 智慧 担当(3)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信念 情怀 智慧 担当(3)

充分发挥司法在治国理政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倪寿明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必然形态。成熟的政党和文明的政治必须走向民主,而要真正实现民主,就必须走向法治,以法治取代人治。这是一个逻辑的必然。用法治方式进行自我克制与自我约束是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过阐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这实际上就是执政党维护自己的执政权威。

司法在治国理政中具有独特的功能。中央将司法体制改革确定为这次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就是对中国特色政治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在司法三大诉讼中,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是传统的诉讼方式,行政诉讼专为制约行政权而设,俗称“民告官”,核心是建立司法审查制度,通过依法审理行政案件和行政赔偿案件,监督、促进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认真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纠正越权和滥用职权行为。这不仅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公民合法权利,舒缓民众与政府关系的重要渠道。

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体制。法治和权威是不可分的,没有权威就没有法治。深化司法改革的目标是要强化司法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权重,并为此提供更好的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司法改革的部署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司法管理体制,确保全国法治标准的统一;二是改革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司法权的独立行使;三是改革司法人事管理制度,确保司法官的职业水平。

深化改革必须突破利益藩篱

李阳春

经过35年的改革和发展,现阶段改革到了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越是改到关键阶段,越是涉及重大而深层的利益调整。由于改革不协调、不到位,从而形成了阻碍改革推进的利益藩篱:一是利益垄断;二是利益固化;三是利益扭曲;四是利益输送。这些利益藩篱,是横亘在改革开放前路上的“拦路虎”,必须坚决突破和清除。

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桎梏。当前深化改革面临的最大障碍莫过于人们思想观念上的误区和盲区,最要不得的是思想僵化、固步自封的“改革疲劳症”。因此,我们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襟,破心中之“贼”,袪观念之“魅”,通过思想观念的变革和创新,凝聚起全社会参与和推进改革的强大正能量。

勇于攻克改革难关难题。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利益失衡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推进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关键性改革举措,都需要鼓足勇气,加大力度推进。

体现分配正义的制度和规则。要坚持民富优先,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大中等收入阶层规模,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特别要体现底线公平,使社会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要建设节约型政府,使公务员职务消费法制化、透明化,切断公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链条。

注重改革的整体协同效应。这是重要的改革方法论,是突破各种利益藩篱的有力思想武器。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既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谋划,又坚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开拓新路,在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中减少利益摩擦和扭曲,防止利益固化和输送。

突破利益藩篱,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站在前头。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推进改革,共创美好生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