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痛中国梦:甲午对中国命运的影响有多大(6)

民族痛中国梦:甲午对中国命运的影响有多大(6)

作者后记: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什么甲午……”不少国人对国耻已经麻木了。新拍摄的故事片《甲午大海战》,在某大城市放映,整个放映厅只有区区5个观众。

能简单地惊呼“可悲、可叹”吗?从1840年6月28日爆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近代以来国人经受的苦难和失败太多了,堪称“国耻日”的日子一个接着一个,到底以哪一天做这个沉重的纪念日,其实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真正从心底唤起国民强烈的耻辱意识。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反思历史,就是反思自己。由民族耻辱带来的国民性的反思,应当首先从知耻开始。

人们喜欢纪念胜利和成功,这无疑给人以信心和勇气,但我们更需要铭记失败和耻辱。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比前者更有价值。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耻辱感是人类捍卫自尊的基础、追求自强的动力,也是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和认知能力。

作为一种自审意识,人的耻辱感与对国家、民族应负的责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到齐师孙膑的雪耻败魏;从耶路撒冷犹太人的“哭墙”,到俄罗斯的无名烈士墓,古今中外的历史都表明,一个自强的民族,必然善于从耻辱中获得启迪和激励,从失败中汲取制胜之道。日本民族是一个耻文化发达的民族,日本人对军国主义的侵略史已经淡忘,但对自己的战败史、屈辱史却记忆犹新。而健忘、苟且、没有耻辱感的国民性,恰是不少国人一条致命的疤痕。在现实生活中,历史被遗忘,屈辱被戏说,英雄被解构,并不是什么惊奇的事情。

“知耻近乎勇”。不对“耻”进行艰难、深沉的思索,不从心底唤起国人的耻辱感,就不能期望“勇”来得多么飚烈、持久。正如马克思曾深刻指出的;“如果一个国家真正感到了耻辱,那它就会像一只蜷伏下来的狮子,准备向前扑去……”

一个健忘、苟且、没有耻辱感的民族,是没有远大未来的。只要中华民族还在延续,只要我们要圆中国梦、强军梦,就不能也不应忘记还有甲午这场改变国家历史走向的战争。而阻止对历史的遗忘,只向大海英灵撒几片花瓣是远远不够的。

当年,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曾悲愤地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作者的深意其实是为了“不忘却”,并以此来警醒国民麻木的心灵。

当历史的车轮碾出120道年轮之后,今天追忆甲午战争,能不能强化一下民族耻辱感的国家记忆?能不能保持我们曾经获得的民族觉醒和自尊?能不能永远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