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互联网与适当社会(10)

意义互联网与适当社会(10)

另外,赵老师在文章中说,网络的根本精神是free,也就是“自由”与“免费”,但它们都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对于这一点,王老师刚才谈到说现在有很多网络服务都实现了免费共享的基本特征。我个人觉得,在赵老师和王老师取向非常不同的论述中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交锋。对赵老师而言,也许需要要弯下身来应对来自网络现实的数据和观察。当然,另一方面,赵老师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也是有助于进一步地整合和抽象经验数据的。

王俊秀老师告诉我们互联网将给我们带来一个适当社会,这个判断非常鼓舞人心,但是细查他的概念和推论,多少存在一些跳跃,给人以立场先行的感觉。反过来,当赵老师说技术会给我们带来新专制时,我对他的推论过程也抱有一定的怀疑。比方说,他把自由定义为具有无限选择可能的极端状态,一旦不存在无限可能选择,则自由不复存在,这种论述是典型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逻辑,从一个极端摆荡到另一个极端。如果用这种思维方式来衡量人类历史,那么结论就是,人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自由,我们一直处在不同形态的专制之中。这个论述逻辑我觉得是有问题的,因为它没有给我们提供真实的选项。

说到从democracy到publicracy的变形,赵老师一如既往地展现出强大的概念创造力。之所以会出现publicracy,按照赵老师的意思,是因为在网络时代必然会出现民意煽动者,这些人的意见会成为主导性的意见,导致表面上的民主不复存在。对此我也深表怀疑,首先,虽然无论在BBS时代还是微博时代在公共场域中总会出现所谓的意见领袖或者民意煽动者,但是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格局显然是加深了而不是削弱了,其次,所谓的意见领袖和民意煽动者无论在古希腊的agora还是网络时代的agora都是存在的,我看不出为什么这是专属于publicracy的独特特征,就此而言,publicracy这个概念是否成立也是可疑的。

回到赵老师所说的网络时代会让自由概念从“自主性”转变成“自立性”,我以为这是一个非常有洞见的观察。传统的政治哲学如何把自己的论域从现实的民族国家置换到虚拟的网络世界,旧有的概念图式在面对暂新的四海皆是否还有解释力和成长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谁提供云服务,谁就将掌握权力

吴强(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我这个谈不上评议,自己有一些想法,跟诸位一起探讨。

现在的互联网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大家都在谈大数据和云存储,意味着什么?我们过去几年都关注互联网政治走向的问题,它对世界生态到底改变什么方向?从这个问题出发谈一下过去几百年来政治形态的演变以及未来到底是极权主义,还是帝国主义,还是是无政府主义?什么程度?

如果从数据储存、知识储存的角度,从羊皮书时代到现在经历了几个发展时代。羊皮书时代,知识垄断在经院中。随着贵族收藏家的出现,开始进入到一个启蒙时代。比如霍布斯,在瑞士收藏家里发现几万本羊皮书,大读特读,然后写出了利维坦。而15世纪活字印刷的出现,开启纸制印刷书的时代,打破了专制。专制是建立在对储存载体高成本垄断的基础上,而启蒙也就是储存介质的民主化、平民化。

工业时代,相对于更早的启蒙时代的纸质书,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体出现,知识或者数据的储存与传播的改变使得大众政治参与成为可能工业革命时代的后期还出现了唱片和胶片。这是工业革命和民主的发展,储存介质更为平民化,更适合大众传播的时代。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