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新探索(2)

河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新探索(2)

河南省淇县“三下三进”工作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三下三进”的主要成效

“三下三进”工作机制在淇县推行几年来,把以往的群众“上跑”变为目前的干部“下沉”,把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有力地推动了乡镇政府职能、工作方式和干部作风的转变,收到了干部得到锻炼提高、群众得到真正实惠的实际效果。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迈出了重要步伐

受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乡镇政府主要履行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完成所谓的“中心任务”,而在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公共医疗卫生、农村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履职不够、欠账较多,群众意见很大。淇县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的着眼点,就是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贯彻群众路线,更直接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在探索实践中,该县通过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目前在淇县广大乡镇,权力下放、人员下沉、资金下拨、服务下移已成为常态,农民群众正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各类公共服务,以往的“管理型政府”正在被“服务型政府”所取代。对乡镇政府职能发生的这种变化,农民群众看在眼里,喜上眉梢,他们高兴地说:“人民政府就是为人民!”

乡镇干部工作作风有了较大改进

长期以来,许多乡镇干部开展农村工作,固守的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同群众打交道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老方法,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同群众的愿望和需求相距甚远,在一定程度上疏离了和群众的感情,影响了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村的贯彻落实。淇县推行的“三下三进”工作机制,一改过去坐在办公室里靠电话发号施令或跑到基层指指点点、乱说一通的工作方式,把办公桌直接搬到村子里,把工作温馨地做到农家小院,做到田间地头。广大乡村干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群众诉求为第一信号,以群众满意为最高追求,面对面地与群众沟通交流,“全天候”“零距离”地为群众提供服务。他们眼睛向下看,重心向下移,精力向下沉,身心入基层,工作在一线,服务群众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保障群众利益在一线,不仅为群众提供贴心的“保姆式”服务,为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且也使自己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了实际工作能力。干部们深有体会地说:“通过联系和服务群众,找到了一个党员干部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能力的舞台。”

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乡镇政府职能的迅速转变,乡镇干部工作作风的较大改进,使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的好处。过去,群众为办一件并不算多大的事,需要村里镇里甚至县里来回折腾好多趟,还要遭遇“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窘境。过去群众表达诉求、反映问题比较难,往往被迫无奈踏上漫漫的上访路。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以来,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群众普遍感到办个事情比过去方便、顺当多了,表达诉求、反映问题也比以往容易、顺畅多了;过去那种群众长途跋涉找领导签字盖章的情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村镇领导主动上门为群众办事解忧;过去那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情况鲜见了,更多的是笑脸相迎、温馨询问、全力相助,过去的群众上访也被干部的下访所替代。

社会和谐稳定得到有力促进

实施“三下三进”工作机制以来,淇县的农民群众遇到什么事情不再像过去那样作难了,小事不出村、急事不出站、大事不出乡镇已成为普遍现象。这样,该县就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了最基层,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化解在了最基层。乡镇干部进站驻村办公,实现了乡镇管理窗口前移,既提高了乡镇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又提高了党委、政府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各类矛盾和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化解,将不稳定、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村组干部入户与群众交流,悉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和诉求,热心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实际困难,使产生或激化矛盾的潜在因素得到及时消解。推行“三下三进”工作机制以来,全县30个管理服务站共召开联村例会78次,重点项目推进会35次,化解不稳定因素680多起,帮助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7600多件,在40个重点项目所涉及的征地、房屋拆迁等事项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责任编辑:姜波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